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王维

chì jiè qí wáng jiǔ chéng gōng bì shǔ yīng jiào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dì zi yuǎn cí dān fèng quē, tiān shū yáo jiè cuì wēi gōng.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gé chuāng yún wù shēng yī shàng, juǎn màn shān quán rù jìng zhōng.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lín xià shuǐ shēng xuān yǔ xiào, yán jiān shù sè yǐn fáng lóng.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xiān jiā wèi bì néng shèng cǐ, hé shì chuī shēng xiàng bì kōng.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⑴敕:帝王的命令、诏书。九成宫:唐代宫名,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西的天台山,原为隋代的仁寿宫,隋文帝避暑之处,每年春往冬还。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修缮旧宫以备避暑,改名九成宫。
⑵帝子:帝王之子,此处指岐王。丹凤阙:帝阙,京城,泛指帝京宫室。唐大明宫南面有五门,正南门称丹凤门。阙为门前两边的楼台。
⑶天书:天子的诏命,帝王的诏书。翠微宫:唐代宫殿名。唐高祖武德八年(625)于终南山造太和宫。太宗贞观十年(636)废,二十一年(647)重行修建,改名翠微宫。
⑷幔:张在屋内的帐幕。
⑸房:窗根、窗户。栊(lóng):窗上的木格子。《汉书》颜师古注:栊,疏槛也。古时窗户是木式框架结构,富有人家的房屋窗户上往往雕刻有线槽和各种花纹。
⑹“何事”句:谓不必到天上去寻仙境。吹笙,周灵王太子被后人称作王子乔,喜欢吹笙,后来乘白鹤随道士而去。此处“吹笙”为化用典故,指成仙。笙,管乐器名,用苦羊根长短不同的鲁管制成,以口吹奏。一作“箫”。秦穆公时入萧史善吹簿,能引来孔雀白鹤。穆公把女儿弄玉嫁给他,后来吹箫竟然引来凤凰,穆公为他们修建凤凰台。夫妻二人后来皆随凤凰飞去。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六年(718)。王维在长安游历,曾随岐王在九成宫避暑,应岐王之命作诗。九成宫最早是隋文帝的离宫(不在都城的宫殿),名“仁寿宫”,唐太宗修复并扩建,改名“九成宫”,言其宫殿有“九重”之雄伟。九成宫在开成元年(836)被洪水冲毁正殿之前,经常有皇帝、宗室来此避暑。

王维以山水田园诗最为今人称道。实际上,王维的宫廷诗作也非常出彩,如《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就是千古流传的名作,还有这首《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也很出彩。
此诗题中“敕”字点明皇帝下诏,借给岐王九成宫,用来避暑。题中“应教”二字点明此诗为应诸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果是奉皇帝之命作诗,则为“应制”“应诏”诗;应太子之命作诗则为“应令”诗。
首联叙事,言岐王奉诏离开京城去九成宫避暑。这里的“翠微宫”非实指终南山之翠微宫,而是以“翠微”为形容语,直称九成宫。此联将诗歌的本事叙述得非常清晰,用词典雅,且这些典雅之词,合事合景。“丹凤阙”中“丹凤”与“帝子”呼应,而“翠微宫”中“翠微”二字形容山光水色青翠缥缈,引出下文之景。山气青苍叫“翠微”,九成宫建在山上,以此相称,便微透一股青翠幽静之气,既与题目的避暑相切,又开启下文的铺开描写,有曲径通幽之妙。
颔联、颈联集中写九成官消暑胜地的景致。白云绕窗,并从户牖的缝罅中偷袭入来,沾惹衣上;卷起帘幔,对镜理妆,山泉的投影即在镜中,则窒面悬瀑可知。瀑水投下峡谷,谷在林封树掩之中,透过密林,传来欢声笑语般的哗哗水声;而重重房室都在岩围绿荫之中。四句把“翠微”二字具体形象化,写出一个云拥雾绕、树抱水环的胜境,如登仙界。山中云雾、山泉、树林、殿阁景色虽美,但诗歌的韵味,其实更多的是靠作者妙笔点化。不写云雾之缥缈,反写云雾沾染衣襟。云雾隔窗湿衣,山中云雾弥漫之景,已是暗中写出;卷起帷幔,正见山泉倒影镜中,将山中美景写得极具情趣。山景如画,“衣上”“镜中”之笔,则画出景中人来,可谓“妙笔生花”之“花”了。诗人所感受到的山中之凉爽,山景之趣味,非常巧妙地传达给了读者。树林下,潺潺水声交织着欢声笑语,传达出避暑客人之心情欢畅;岩石、树木间隙,精美的窗栊若隐若现,诗人在展现这些美景的同时,还赞美了宫殿选址巧妙,品位高雅。
尾联即承上以夸耀收结。诗人赞美九成宫能与神仙居所相媲美,甚至更胜一筹。在此避暑,不思成仙。“吹笙”成仙之笔既化用了王子乔的典故,又暗合了岐王的身份。诗中胜于仙家的宫阙,饶富趣味的贵族避暑生活,透露出一种大唐盛世之景。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顾云:句法天成,更不可易。起语叙事从容曲尽,下联便见九成景物。结乃费咏,便成收束。
明·许学夷《诗原辩体》:摩诘七言律,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
明末清初·金人瑞《圣叹外书》:云雾通窗,山泉入镜,此是极写所借之地暑气全无,清凉隔世,正特为题中“避暑”二字。
明末清初·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写景融情入妙。蒋一梅曰:玄思豁语不凡,结佳。
明末清初·黄生《唐诗摘钞》:右丞诗中有画,如此一诗,更不道李将军仙山楼阁也。“衣上”字、“镜中”字、“喧笑”字,更画出景中人来,犹非俗笔所辨,八句用吹笙事始切。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起二句破题甚细,不似鲁莽疏漏。帝子,岐王也,先安此句,次句“借”字乃有根。中四句突写九成宫之景。收句乃合应制人颂圣口吻。
清·屈复《唐诗成法》:辉煌正大中有典丽清新之致。全无笔墨痕。
清·李因培《唐诗观澜集》:画亦难到(“卷幔山泉”句下)。处处切避暑意,设色直令心地清凉(“岩间树色”句下)。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对叠起最好,后人多不解此法。鲜润清朗,手腕柔和,此盛唐之足音也。顾(可久)云:颔联宫上景,颈联宫下景。又云:使太子晋事翻案,清新俊逸。
清·谭宗《近体秋阳》:“何处”二字是实有所闻语,又似若有所闻意,意圆而句老。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读之忘暑,当不仅赏其吐属之秀(“卷幔山泉”句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