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èng wéi mù shí bā
赠韦穆十八
yǔ jūn qīng yǎn kè, gòng yǒu bái yún xīn.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
bù xiàng dōng shān qù, rì lìng chūn cǎo shēn.
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⑴韦穆:王维友人,生平不详。集中尚有《韦给事山居》《送韦评事》二诗,一颂其归隐,一送其参军,不知是否同为一人。
⑵青眼客:志同道合的朋友。正目而视,眼多青色,谓之青眼;斜目而视,眼多白色,谓之白眼。《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此以阮籍喻韦穆。
⑶白云心:避世隐居之心。南朝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⑷东山:东晋谢安早年隐居东山(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西南),后因以“东山”喻隐居之地。《晋书·谢安传》:“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征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中丞高崧戏之曰:‘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苍生今亦将如卿何!’安甚有愧色。”
⑸“日令”句: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日,一作“自”。令,使。
韦穆是王维的友人,二人志同道合,皆有隐逸之心。从此诗的内容看,王维与韦穆似曾有归隐东山之约,王维作此诗相赠,劝友人及早归隐山林。
这首赠送朋友的诗没有正面去写如何与朋友情深义厚,只是说与朋友都有这些傲世之情,怀有归隐之心。志趣相投,已足见二人交谊之深。
首句“与君青眼客”用了阮籍的典故描绘诗人与朋友,写出了诗人和朋友洒脱不羁的神态气质,表明诗人对朋友的喜爱与尊重。韦穆与诗人志趣相投,次句“共有白云心”即写明他与诗人都有出世之志,表达了二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世俗生活的鄙弃。“白云”在王维的诗中总是安闲自得的隐喻,聚散无定,来去随心,是诗人自由心灵的外在投射与象征。
第三句“不向东山去”是说诗人被俗务牵绊,没有到东山隐居,东山的春草空自生长繁茂。想起山林的翠色,诗人心中充满遗憾和向往。末句“日令春草深”感叹韦穆归隐不趁早,含有催促韦穆归山之意。后两句慨叹东山之志未遂,故人一去,归日难期,其意与《山中送别》结尾“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相近,只是“归不归”尚有期待,此处则说“不向”“日令”,多了一层失望和悲哀。用“春草深”的意象结尾,写出诗人待友不至的惆怅心境,有含蓄不尽的绵长意味。
南宋刘辰翁《王摩诘诗评》:淡淡有情。
明代唐汝询《唐诗解》:此叹归隐之不早也。言我今乃不向东山而使春草日深,其如白云何?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