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评事

王维

sòng wéi píng shì
送韦评事

yù zhú jiāng jūn qǔ yòu xián, shā chǎng zǒu mǎ xiàng jū yán.
欲逐将军取右贤,沙场走马向居延。
yáo zhī hàn shǐ xiāo guān wài, chóu jiàn gū chéng luò rì biān.
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⑴韦评事:不详其人。评事,官名。《旧唐书·百官志下》载,大理寺设有评事八人,从八品下,掌管评判刑狱。
⑵逐:追随。取:俘获。右贤:即右贤王,汉时匈奴族对其贵族的封号。汉时匈奴贵族有“左贤王”“右贤王”之号,右贤王省称为“右贤”。汉武帝元朔五年,卫青北伐匈奴,围困右贤王,右贤王独自同他的爱妻、卫兵逃跑,卫青得虏右贤王的小王十余人,部众一万五千人,以及大量牲畜。
⑶沙场: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走马:骑马疾走;驰逐。居延:古边塞名。汉有居延泽,唐后称居延海,故址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⑷遥知:谓在远处知晓情况。汉使:此指韦评事。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汉书·武帝纪》:“(元封四年冬十月)通回中道,遂北出萧关。”
⑸孤城: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

这首《送韦评事》载于《民国固原县志》,是王维在送别友人到边塞从军时所创作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此诗前两句为去边关的韦评事壮行,赞美朋友想要报效边关的志向:想跟随将军捉到敌人首领,驱马千里奔向遥远的边城。这两句热情鼓励友人从军,杀敌立功,写得很有气势,表现了昂扬向上的情调。这些豪迈激昂、慷慨雄壮的诗句,极具浪漫色彩,颇为震撼人心,既是对边塞将士的高度赞颂,也是诗人进取精神的生动体现。
后两句则把笔锋一转,写塞外萧索悲凉的景象所引起的思乡愁情。“遥知”一语,点明是诗人对于远行边关朋友的想象。朋友虽然心志雄壮,但想来孤身在遥远的边城,一定十分想念家乡。无论是建功立业的壮志,还是惆怅悱恻的乡愁,都融入到了壮丽而凄美的边城落日之中。其中“孤城”“落日”两个意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一片雄阔的景象,同时也描绘出边地的荒凉。其意境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甚为相似,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人以代人设想的手法,既与远行的朋友共情通感,又从侧面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与担忧。诗歌巧妙地将韦评事的心怀与诗人的情思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结合,正得益于诗人代人设想的写法。
全诗这种突转笔锋的写法看似突兀,但作者把从军者立功边塞和思乡怀归这两种特有的心理统一在这首小诗里,用笔凝练,因而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并给人以一种悲壮的美感。
唐代的许多绝句都使用了代人设想的写作技巧。如王维“遥知汉使萧关外”(《送韦评事》)、“遥知兄弟登高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王昌龄“忆君遥在湘山月”(《送魏二》),都以第三句代人设想出远道情景。这种表达方式已经形成一种巧妙的送别诗体例。

明代李攀龙、叶羲昂《唐诗直解》:两种情思,结作一堆。
明代陆时雍《唐诗镜》:意外含情。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右丞“遥知汉使萧关外”“遥知兄弟登高处”,与王龙标“忆君遥在湘山月”、皇甫冉“归舟明口毗陵道”,俱以第三句想出远道情景,亦唐绝一体。
清代范大士《历代诗发》:右丞善用“遥”字,俱是代人设想,莫不佳绝。
清代吴煊、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深远雅正。
清代朱宝莹《诗式》:四句纯系用事,盖送韦而用汉将军事也。首句二句,言欲立功于外,故向塞上去。三句忽转,言出关远适,满目皆愁,孤城落日,写出十分愁思,却从对而看出。用“遥知”二字,句法与《忆山东兄弟》作同。(品)悲壮。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