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ān bié zhě
观别者
qīng qīng yáng liǔ mò, mò shàng bié lí rén.
青青杨柳陌,陌上别离人。
ài zǐ yóu yān zhào, gāo táng yǒu lǎo qīn.
爱子游燕赵,高堂有老亲。
bù xíng wú kě yǎng, xíng qù bǎi yōu xīn.
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
qiē qiē wěi xiōng dì, yī yī xiàng sì lín.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
dōu mén zhàng yǐn bì, cóng cǐ xiè qīn bīn.
都门帐饮毕,从此谢亲宾。
huī tì zhú qián lǚ, hán qī dòng zhēng lún.
挥涕逐前侣,含凄动征轮。
chē tú wàng bú jiàn, shí jiàn qǐ xíng chén.
车徒望不见,时见起行尘。
wú yì cí jiā jiǔ, kàn zhī lèi mǎn jīn.
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⑴杨柳陌:路旁栽杨柳的道路。多用指分别之处。陌,田间小路。
⑵燕赵:燕赵都是古国名,地点都在河北。这里泛指河北诸郡。
⑶高堂:在古代的家庭里,父母的居室一般被称为堂屋,是处于一家正中的位置,而堂屋的地面和屋顶相对比其它房间要高一些,所以古代的子辈为尊重父母,在外人面前不直说父母而叫“高堂”。故用高堂指父母居处,或代称父母。
⑷不行:不行进;不前进。
⑸百忧:种种忧虑。
⑹切切:再三叮嘱,恳挚、深切之意。
⑺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⑻都门:都,都城。门,城门。都门,这里指都城。帐饮:谓在郊野张设帷帐,宴饮送别。
⑼前侣:前面的同伴。
⑽征轮:远行人乘的车。
⑾车徒:车马和仆从。指游子及其仆人。徒,一作“从”。
⑿吾:一作“余”。久:一作“者”。
诗人看到别人送别的场景,触目伤情,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歌。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济州做仓库管理员时所作,作者不愿意任此差事,但舍弃朝廷官位对自己前途的影响难以预估。
王维有诗《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陌上新离别,苍茫四郊晦。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远树蔽行人,长天隐秋塞。心悲宦游子,何处飞征盖。”与这首《观别者》诗同一机杼。只是这首《观别者》写法上很别致。它借陌上人的惜别,来表现自己的宦游之悲。
古人 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以“青青杨柳陌”起句就点题,已见伤别之意。青青河畔,杨柳陌上,依依别离。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之风,又宛若“杨柳依依”之韵,离别之境,自然而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爱子”一游,或为生计,或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亲,不能舍弃高堂于不顾。一“爱”字,一“老”字,各种情境,只有画中人懂得。心念老亲,然生计所迫,远游原是那般无奈;此行远去,尚不知明天深浅,自然又有新的忧愁升起。此番远游,归期难料,然心中那个“孝”字,又该如何书写。切切转向兄弟,满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对父母的牵肠挂肚,都诉诸四邻。都门帐饮,饮毕作辞,心底仍是万千不舍,一一惜别那熟悉的脸庞。同伴早已动身,飞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赶不上,只得挥泪阔别,迈向前方,而那转身的瞬间,早已是两行滚烫的泪花。转眼间,已然望不见“车徒”,唯留下滚滚的行尘,淹没了远去的身影,那远眺的双眸,目送着远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泪纵痕。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诗中所着力描写游子依依惜别的情景,句句伤情,感情细腻深厚。
全诗除了最后两句,都是抒写“别者”之情,而最后“吾亦辞家久,看之泪满巾”两句点明诗人实际上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而作诗,大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感,内心的触动,亦随着飘扬的尘土,沾湿了衣襟。诗歌重点渲染的是“别者”的两难抉择:一方面需要收入来赡养家中的父母,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父母、兄弟、朋友、四邻,实际上是身处一种“不得不远行”的境遇。作者此时也在异乡不能回家,而不能回家的原因,也是非常无奈。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切切”两语妙绝,写得此意出。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钟云;观别者与自家送别,益觉难堪,非深情人不暇命如此题。钟云:情真事真,游人下泪,不须读下二句矣(“不行”二句下)。钟云:贫士老于客游,方知此境(“切切”句下)。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汝询曰:浅浅说,曲尽别思,觉雕琢者徒苦。又曰:说他人,其切乃尔,己怀可知。《阳关》所以绝唱。
清·吴乔《围炉诗话》:右丞《观别者》云:“不行无可养,行去百忧新。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邻。”当置《三百篇》中,与《寥莪》比美。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只写别者之情,“观”字只末二句一点自足。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入情入理(“不行”句下)。“观”意一点便是(“余亦”句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