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óu zhū gōng jiàn guò shí guān wèi chū, zài wǎng chuān zhuāng
酬诸公见过(时官未出,在辋川庄)
jiē yǔ wèi sàng, āi cǐ gū shēng.
嗟予未丧,哀此孤生。
píng jū lán tián, bó dì gōng gēng.
屏居蓝田,薄地躬耕。
suì yàn shū shuì,yǐ fèng zī shèng.
岁晏输税,以奉粢盛。
chén wǎng dōng gāo, cǎo lù wèi xī.
晨往东皋,草露未晞。
mù kàn yān huǒ, fù dān lái guī.
暮看烟火,负担来归。
wǒ wén yǒu kè, zú sǎo jīng fēi.
我闻有客,足扫荆扉。
dān shí yī hé, pì guā zhuā zǎo.
箪食伊何,疈瓜抓枣。
yǎng cè qún xián,pó rán yī lǎo.
仰厕群贤,皤然一老。
kuì wú guǎn diàn, bān jīng xí gǎo.
愧无莞簟,班荆席藁。
fàn fàn dēng bēi, zhé bǐ hé huā.
泛泛登陂,折彼荷花。
jìng guān sù wěi, fǔ yìng bái shā.
静观素鲔,俯映白沙。
shān niǎo qún fēi, rì yǐn qīng xiá.
山鸟群飞,日隐轻霞。
dēng chē shàng mǎ,shū hū yún sàn.
登车上马,倏忽云散。
què zào huāng cūn, jī míng kōng guǎn.
雀噪荒村,鸡鸣空馆。
hái fù yōu dú, zhòng xī lèi tàn.
还复幽独,重欷累叹。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详情介绍
①酬:以诗赠答。见过:相访,敬词。
②嗟(jiē):叹辞。孤生:孤陋的人,常用于自谦之词。
③屏居:退隐;屏客独居。躬耕:亲自种田。
④岁晏:一年将尽的时候。输税:缴纳租税。粢(zī)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粢:古代供祭祀用的谷物,泛指谷物。
⑤东皋: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晞(xī):干,干燥。此句出《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⑥烟火:烟和火,指炊烟。负担:背负肩挑。
⑦足埽:指仔细打扫。足:遍。荆扉:柴门,喻简陋的居室。陶潜《归田园居》:“白日掩荆扉。”
⑧箪(dān)食:装在箪笥里的饭食。箪:古代用竹子或苇编织的盛饭器具,平民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伊何:什么。副瓜:剖开的瓜。抓枣:打下来的枣。
⑨厕:同“侧”,在……旁边。皤(pó)然:白貌。多指须发之白。
⑩莞簟(wǎn diàn):蒲席与竹席。《诗·小雅·斯干》:“下莞上策,安斯寝。”班荆:谓朋友相遇,共坐谈心。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伍举与声子也是好朋友。伍举受牵连出逃,逃到郑都城郊外,与声子相见,他们马上拔下路边的荆草铺在地上相对而坐,互相倾诉衷肠。后世遂以班荆比喻老朋友在路上碰到,随地坐下来谈心。席藁(gǎo):坐在用禾秆编成的席子上。
⑪陂(bēi):池塘、水岸。
⑫净:心无杂念。素鲔(wěi):白色的鲔鱼。
⑬隐:映,照。
⑭倏忽:转眼间。
⑮欷(xī):叹息。《玉篇》:“欷,悲也,一泣馀声也。”累:重复,屡次。
王维的这首诗约写于他任左补阙,后迁库部员外郎,可能又迁吏部郎中的期间,是他丁母忧以后不久,年龄大概四十四、五岁。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悲痛凄楚的,突然有友人来访,自是一件好事,故友聚谈,赏玩山水风景,消解不少烦忧。但离散后,仍然留下一片幽独孤寂的情境,不胜感伤,事后王维便写下了这首纪实兼抒情的四言诗。
诗歌起句以“嗟予未丧”,点出大家这次到来的原因:母亲去世了,诗人孤独地活在世上,心情很悲痛,甚至叹息“为什么我还活着”。第三句至第十句描写诗人居丧期间简朴的生活:退居在乡间,以种田为生,过着艰辛又充实的日子。从“我闻有客”起,诗人描写主人招待客人的情形:没有精美的餐具,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美食,只有普通的竹苇容器,以及瓜枣这些农家食物,也没有精美的坐席,只好让大家坐在荆枝禾杆编织的席子上。虽然招待很简陋,但乡间自有乐趣,可供诸公游玩。乡间安宁祥和的景色美丽如画。在短暂的欢聚后,诸公像云一样四散离去,只留下麻雀和鸡畜,游荡在荒凉的村子,空旷的馆舍中。诗人重新回到了孤独的生活中,不禁屡屡叹息。
这首诗中所表现的诗人对乡间生活的感觉与大多数诗歌不太一致。诗人幽静独居的生活在诗中陷入“重欷累叹”之中。这是诗歌题材的表达需要决定的。诗人招待异地赶来的客人,需要描写对客人的尊重、招待客人以及客人离去后的心情,诗篇围绕这些内容展开,结尾自然不能落到享受“沉沉登陂,折彼荷花。静观素鲔,俯映白沙。山鸟群飞,日隐轻霞”的美好景致上,而应该落到对客人离去的失落感觉上。诗歌架构按照一般待客诗的结构展开,在修辞上以直陈为主,没有比喻或起兴的修饰,这使得这首诗诗体虽然古雅,但读来如同有文采的待客纪实文章,结构谨严、句意精妙,但诗味并不出众。
清代诗人张谦宜《絸斋诗谈》:“《酬诸公见过》,只是一篇雅词,尚未到汉、魏境界,《雅》《颂》又无论矣。向后人作四言体,却只宗此派。”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