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遰作佳期。
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
清漏渐移相望久,微云未接过来迟。
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拼音
kǒng shì xiān jiā hǎo bié lí,gù jiào tiáo dì zuò jiā qī。
yóu lái bì luò yín hé pàn,kě yào jīn fēng yù lù shí。
qīng lòu jiàn yí xiāng wàng jiǔ,wēi yún wèi jiē guò lái chí。
qǐ néng wú yì chóu wū què,wéi yǔ zhī zhū qǐ qiǎo sī。
注释
- 辛未:公元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
- 迢遰:遥远漫长
- 碧落:天空
- 金风玉露:秋风白露,指七夕时节
- 清漏:古代计时器
- 乌鹊:传说七夕乌鹊搭桥
译文
怕是仙家也钟爱别离滋味,故意将这相会之期安排得如此迢递。
从来碧霄银河畔的相逢,总要等到金风送爽、玉露初零的佳时。
更漏声声推移,凝望已久,却见纤云迟迟,未接成桥。
岂能无心酬谢那搭桥的乌鹊?只是向蜘蛛乞求巧丝的心思更切。
背景
此诗作于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七夕,时李商隐正经历仕途坎坷。诗中借牛郎织女传说,抒发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暗含对现实境遇的思考。
赏析
- 立意新颖的七夕抒怀
诗人一反传统七夕诗的欢庆基调,以”仙家好别离”的独特视角开篇,赋予七夕传说新的解读,体现了李商隐思想的深刻性。 - 时空意象的巧妙经营
“碧落银河”的浩瀚空间与”清漏渐移”的细微时间形成对比,”金风玉露”的季节特征与”微云未接”的即时场景相互映衬,时空处理极具匠心。 - 典故运用的创造性
“酬乌鹊”与”乞巧丝”的典故对举,既尊重传统又翻出新意。”迢遰作佳期”的想象,赋予古老传说以新的哲学思考。 - 情感表达的含蓄性
诗中未直接抒写个人遭遇,但通过”相望久”、”过来迟”的描写,以及结句的”乞巧丝”选择,含蓄表达了身处逆境的复杂心绪。 - 语言艺术的精炼性
“恐是”与”故教”的因果关联,”由来”与”可要”的时间呼应,”岂能”与”惟与”的转折对比,都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评价
- 宋·范晞文:”‘恐是仙家好别离’,立意奇绝,真得楚骚遗韵”(《对床夜语》卷四)
- 明·胡震亨:”结句’惟与蜘蛛乞巧丝’,七字写尽寒士心曲”(《唐音癸签》卷八)
- 清·纪昀:”由天上而人间,由传说而现实,转折无痕”(《玉溪生诗说》卷二)
- 近代·王国维:”‘金风玉露’四字,写尽七夕神韵”(《人间词话》卷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