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崔珏往西川

李商隐

年少因何有旅愁,欲为东下更西游。
一条雪浪吼巫峡,千里火云烧益州。
卜肆至今多寂寞,酒垆从古擅风流。
浣花笺纸桃花色,好好题诗咏玉钩。

拼音

nián shào yīn hé yǒu lǚ chóu,yù wéi dōng xià gèng xī yóu。
yī tiáo xuě làng hǒu wū xiá,qiān lǐ huǒ yún shāo yì zhōu。
bǔ sì zhì jīn duō jì mò,jiǔ lú cóng gǔ shàn fēng liú。
huàn huā jiān zhǐ táo huā sè,hǎo hǎo tí shī yǒng yù gōu。

注释

  1. 崔珏:李商隐友人
  2. 西川:今四川西部
  3. 巫峡:长江三峡之一
  4. 益州:今四川成都一带
  5. 卜肆:严君平卖卜处
  6. 酒垆:卓文君当垆卖酒处
  7. 浣花笺:成都特产彩笺
  8. 玉钩:月亮

译文

年纪轻轻为何就尝尽羁旅愁?本打算东行却又要向西漫游。
看那巫峡中如雪的浪涛在怒吼,益州上空千里的红云似火烧透。
严君平的卜肆至今依然冷落,卓文君的酒垆自古最是风流。
取一张桃花色的浣花笺,好好题首诗吟咏那如钩的新月。

背景

此诗作于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闰三月,李商隐送友人崔珏赴西川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蜀地风光和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送别。

赏析

  1. 诗歌主题与情感表达
    诗人通过送别友人的主题,展现了深沉的离愁别绪与对友情的珍视。开篇以”旅愁”点明主旨,中间穿插壮阔景观描写,最终以题诗咏月作结,情感线索清晰完整,从离别的忧伤过渡到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2. 艺术手法与修辞运用
    诗歌运用夸张手法描绘”雪浪吼巫峡”的壮观景象,通过对比”卜肆寂寞”与”酒垆风流”展现历史沧桑。典故的巧妙化用和工整的对仗句式,既体现了诗人的学识修养,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诗人选取”巫峡雪浪”、”益州火云”等富有地域特色的意象,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历史意象如”卜肆”、”酒垆”与自然意象相互映衬,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使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4. 语言特色与音韵美感
    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张力,”吼”、”烧”等动词的运用极具表现力。平仄相间的音韵安排,既符合七律的格律要求,又模拟了浪涛起伏的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5. 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诗歌不仅记录了送别的场景,更通过蜀地历史典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诗中蕴含的仕途感慨与艺术追求,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6. 艺术成就与后世影响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表现技巧,成为李商隐七律代表作之一。诗中开创的将地理风物与历史典故熔铸的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评价

  1. 宋·范晞文:”义山送别,此篇最见奇丽”(《对床夜语》)
  2. 明·胡震亨:”‘雪浪火云’之对,千古奇绝”(《唐音癸签》)
  3. 清·纪昀:”结句风流蕴藉,义山本色”(《玉溪生诗说》)
  4. 近代·汪辟疆:”浣花玉钩之咏,尽得蜀中神韵”(《唐人小说》)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