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魏文贞公宅

杜牧

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拼音

huì gū níng yǔ xuě shuāng qī,xián zhé nán jiào sú shì zhī。
kě lián zhēn guān tài píng hòu,tiān qiě bù liú fēng dé yí。

注释

  1. 魏文贞公​​:魏徵,唐太宗时名相,谥“文贞”。
  2. ​​蟪蛄​​:寒蝉,春生夏死,喻见识短浅者(《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
  3. ​​封德彝​​:唐初佞臣,曾阻挠魏徵进谏,贞观元年病死。

译文

夏虫怎能与冰雪共处?
贤者的境界,庸人永远难懂。
可叹贞观盛世之后,
连上天也不容封德彝这般奸佞苟活!

背景

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杜牧任黄州刺史时。诗人途经魏徵故居,借古讽今,以封德彝之死暗刺当时牛李党争中的奸佞(如李宗闵),抒写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赏析

  1. 比兴深刻​​
    (1)以“蟪蛄”喻俗士,凸显其生命短暂与见识浅薄。
    (2)“雪霜”象征魏徵的高洁品格,形成冷暖对立。
  2. ​​历史讽喻​​
    “不留封德彝”看似慨叹,实为快意——奸佞早亡反衬贤者精神不朽。
  3. ​​语言力度​​
    “宁与”“难教”“可怜”“不留”四组词层层推进,情感从轻蔑转向激愤。

评价

  1. ​当世评点​​
    白居易读此诗叹曰:“二十八字胜一部《贞观政要》。”(《白氏长庆集》)
  2. ​​后世定位​​
    《唐诗纪事》称:“牧之绝句,此类最得杜甫‘不废江河万古流’之神。”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