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夕南风一叶危,荆云回望夏云时。
人生岂得轻离别,天意何曾忌崄巇。
骨肉书题安绝徼,蕙兰蹊径失佳期。
洞庭湖阔蛟龙恶,却羡杨朱泣路岐。
拼音
yī xī nán fēng yī yè wēi,jīng yún huí wàng xià yún shí。
rén shēng qǐ dé qīng lí bié,tiān yì hé zēng jì xiǎn xī。
gǔ ròu shū tí ān jué jiǎo,huì lán xī jìng shī jiā qī。
dòng tíng hú kuò jiāo lóng è,què xiàn yáng zhū qì lù qí。
注释
- 荆门:今湖北荆门
- 杨朱泣:典出《列子》,杨朱见歧路而泣
- 绝徼:极远边疆
- 蕙兰蹊径:香草小径,喻美好前程
- 蛟龙:喻凶险
译文
南风呼啸一夜,一叶孤舟在浪涛中飘摇欲坠,回望荆门云霞,转眼已化作夏日的层云。
人生在世,岂能轻言离别之苦?苍天何曾因前路险峻而稍显慈悲?
家书频传,总说边塞生活平安无事,可那蕙兰飘香的小径,终究错过了相约的佳期。
洞庭湖浩渺无边,处处暗藏凶恶蛟龙,此刻反倒羡慕杨朱,至少还能为歧路痛哭一回。
背景
此诗作于847年(唐宣宗大中元年),李商隐自荆门西行时所作。诗中通过描写旅途艰险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仕途险恶的深刻感悟。
赏析
-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诗人选取”南风”、”孤舟”等意象表现漂泊,用”荆云”、”夏云”展现时空变换。”蕙兰蹊径”与”蛟龙恶”形成美好与险恶的鲜明对比,”杨朱泣”的典故深化主题。 - 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开篇以”一叶危”的夸张手法渲染险境,中间两联工整对仗展现才思。用典自然贴切,”杨朱泣”既写迷茫,又暗含对人生选择的思考。结句反衬手法强化情感。 - 情感表达的层次变化
从旅途实景的描写,到人生哲理的思考,再到对家书的安慰与遗憾,最后以”羡杨朱”的反语收束,情感层层深入,在含蓄中见深沉。 - 语言艺术的独特风格
动词”危”、”忌”、”失”的精准运用,营造出紧张氛围。”岂得”与”何曾”的反诘,”却羡”的转折,都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七言句式顿挫有力。 - 思想内涵的深刻寄托
诗歌超越个人羁旅之思,上升为对人生困境的普遍思考。”天意”二句既写自然险阻,又暗喻政治风险,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思想深度。
评价
- 宋·范晞文:”义山此作,沉郁顿挫,得屈宋遗意”(《对床夜语》)
- 明·胡震亨:”‘却羡杨朱泣路岐’,七字写尽仕途悲辛”(《唐音癸签》)
- 清·纪昀:”结句翻进一层,愈见沉痛”(《玉溪生诗说》)
- 近代·汪辟疆:”蕙兰蛟龙之对,尽显人生境遇反差”(《唐人小说》)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