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拼音

lì lǎn qián xián guó yǔ jiā,chéng yóu qín jiǎn pò yóu shē。
hé xū hǔ pò fāng wéi zhěn,qǐ dé zhēn zhū shǐ shì chē。
yùn qù bù féng qīng hǎi mǎ,lì qióng nán bá shǔ shān shé。
jǐ rén céng yù nán xūn qǔ,zhōng gǔ cāng wú kū cuì huá。

注释

  1. 青海马:龙种良马,喻贤才
  2. 蜀山蛇:传说中蜀地大蛇,喻奸佞
  3. 南薰曲:舜帝《南风》歌,喻治世之音
  4. 苍梧:舜帝葬地
  5. 翠华:天子仪仗,代指帝王

译文

纵观历代贤明的国家与家族,成功源于勤俭,败亡起于奢靡。
何必非要琥珀才能做枕头,难道只有珍珠才能装饰车驾?
时运不济遇不到青海龙驹,力竭之时难铲除蜀地妖蛇。
有几人曾听过舜帝的《南风》曲?至今苍梧山还在为舜帝哭泣。

背景

此诗作于唐文宗时期,李商隐通过总结历史兴衰教训,表达了对当时朝廷奢靡风气和人才困境的忧虑,具有深刻的讽喻意义。

赏析

  1. 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诗歌开宗明义提出”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规律,通过”琥珀枕”、”珍珠车”等奢侈品的否定,表达了对节俭美德的推崇,体现了诗人深刻的历史洞察力。
  2. 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颔联用反诘句式增强说服力,颈联以”青海马”、”蜀山蛇”的典故形成贤愚对比。尾联”南薰曲”与”哭翠华”的意象反差,深化了盛世不再的悲慨。
  3. 情感表达的层次变化
    从理性的历史总结,到对奢侈品的批判,再到对人才困境的感慨,最后以舜帝典故抒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情感层层递进,在冷静分析中蕴含深沉忧思。
  4. 语言风格的独特性
    全诗语言简练有力,”历览”、”何须”、”岂得”等词语的运用,使说理清晰透彻。”运去”与”力穷”的对仗,”曾预”与”终古”的时间对比,都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语言技巧。
  5. 历史反思的现实意义
    诗歌表面咏史,实则讽今。”青海马”的缺失暗喻贤才不得重用,”蜀山蛇”的难除象征宦官势力顽固,体现了李商隐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

评价

  1. 宋·范晞文:”义山此作,理致深沉,得风雅之正”(《对床夜语》)
  2. 明·胡震亨:”‘成由勤俭破由奢’,七字道尽千古兴亡”(《唐音癸签》)
  3. 清·纪昀:”起句警策,结句沉痛,义山咏史第一”(《玉溪生诗说》)
  4. 近代·汪辟疆:”青海蜀山之对,尽显晚唐困境”(《唐人小说》)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