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池

李商隐

日下繁香不自持,月中流艳与谁期。
迎忧急鼓疏钟断,分隔休灯灭烛时。
张盖欲判江滟滟,回头更望柳丝丝。
从来此地黄昏散,未信河梁是别离。

拼音

rì xià fán xiāng bù zì chí,yuè zhōng liú yàn yǔ shuí qī。
yíng yōu jí gǔ shū zhōng duàn,fēn gé xiū dēng miè zhú shí。
zhāng gài yù pàn jiāng yàn yàn,huí tóu gèng wàng liǔ sī sī。
cóng lái cǐ dì huáng hūn sàn,wèi xìn hé liáng shì bié lí。

注释

  1. 曲池:唐代长安名胜
  2. 河梁:李陵与苏武别于河梁,指离别
  3. 张盖:张开伞盖
  4. 判:分别

译文

白昼里繁花香气浓郁得令人沉醉,月光下花影摇曳却无人共赏。
愁绪袭来时,急促的更鼓与稀疏的钟声忽然中断,离别时分,灯火次第熄灭,烛光渐渐燃尽。
撑开伞盖将要告别波光粼粼的江面,蓦然回首,又见柳丝依依低垂。
从来都是在这暮色苍茫时分离散,直到此刻,才懂得河梁送别竟是如此断肠。

背景

此诗描写长安曲池的暮春景色,通过日暮时分的离别场景,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伤,约作于李商隐在长安任职期间。

赏析

  1.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诗人构建了”繁香”、”流艳”的嗅觉视觉意象,”急鼓”、”疏钟”的听觉意象,”江滟滟”、”柳丝丝”的动感意象,以及”灯灭”、”烛休”的光影意象,形成多感官的审美体验。
  2. 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开篇以”不自持”与”与谁期”的设问制造悬念,中间两联工整对仗展现才思。”欲判”与”更望”的动作描写,将离别的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句用”未信”的反语强化情感。
  3. 时空转换的巧妙性
    从”日下”到”月中”的时间推移,从”江滟滟”到”柳丝丝”的空间转换,再到”黄昏散”的特定时刻,时空的交错增强了诗歌的立体感和感染力。
  4.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动词”持”、”期”、”判”、”望”的精准运用,赋予静态景物以动态美感。”滟滟”与”丝丝”的叠词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七言句式流畅自然。
  5. 情感表达的含蓄性
    诗歌表面写曲池黄昏的离别场景,实则寄托了诗人对人生聚散的深刻感悟。”未信河梁是别离”的反语,既写眼前离别,又暗含对生命无常的思考。

评价

  1. 宋·范晞文:”义山此作,婉转缠绵,得楚骚遗韵”(《对床夜语》)
  2. 明·胡震亨:”‘未信河梁是别离’,七字写尽人生无奈”(《唐音癸签》)
  3. 清·纪昀:”结句翻案,愈见沉痛”(《玉溪生诗说》)
  4. 近代·汪辟疆:”江柳之对,尽显晚唐风致”(《唐人小说》)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