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宋拾遗题名处感而成诗

杜牧

窜逐穷荒与死期,饿唯蒿藿病无医。
怜君更抱重泉恨,不见崇山谪去时。

拼音

cuàn zhú qióng huāng yǔ sǐ qī,è wéi hāo huò bìng wú yī。
lián jūn gèng bào chóng quán hèn,bú jiàn chóng shān zhé qù shí。

注释

  1. 宋拾遗​​:宋之问,唐诗人,因谄附张易之被贬钦州(今广西),后赐死。
  2. ​​崇山谪​​:舜流放四凶至崇山(《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此处指宋之问被贬。
  3. ​​蒿藿​​:野豆叶,贫者之食(《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4. ​​重泉恨​​:黄泉之恨,指宋之问未及见流放地便死于途中的遗憾。

译文

被放逐到蛮荒之地,已与死亡无异,
饥饿时只能嚼食野豆,病痛却无药可医。
最怜你怀抱着双重的遗恨——
既未抵达崇山般的贬所,
更未及见证自己如上古罪臣般被流放的时刻!

背景

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途经宋之问题诗处(疑在广西)。时宣宗清算武宗旧臣(如李德裕贬崖州),诗人借宋之问悲剧,暗讽政治清算的残酷。“崇山谪”之典,将个人遭遇升华为历史循环的寓言。

赏析

  1. 双重悲剧​​
    (1)肉体折磨:“饿食蒿藿”“病无医”写生存绝境。
    (2)精神遗恨:“不见谪去时”写尊严剥夺,较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更惨烈。
  2. ​​用典深意​​
    “崇山谪”以舜流放四凶类比,暗指宋之问罪不至此,刺皇权滥用。
  3. ​​时空错位​​
    “不见……时”将死亡前置到流放之前,打破线性时间,强化荒诞感。

评价

  1. 当世评点​​
    李商隐《哭刘蕡》诗“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显受此诗启发。
  2. ​​后世定位​​
    《唐诗快》评:“二十字说尽千古谪臣血泪,较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更沉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