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拼音
qīng shí yǒu wèi shì wú néng,xián ài gū yún jìng ài sēng。
yù bǎ yī huī jiāng hǎi qù,lè yóu yuán shàng wàng zhāo líng。
注释
- 吴兴:今浙江湖州,时杜牧将任湖州刺史。
- 一麾:典出颜延之《五君咏》“屡荐不入官,一麾乃出守”,此处双关刺史旌旗与“一挥而就”的自嘲。
- 昭陵:唐太宗陵墓,象征开元盛世(杜甫《行次昭陵》“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
译文
在这清平时代,活得有滋味的定是无能之辈,
我偏爱孤云的闲逸,向往僧人的静修。
如今将持旌旗远去江海(赴任湖州),
却在乐游原上久久凝望——
那埋葬着太宗的昭陵啊!
背景
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48岁,由吏部员外郎外放湖州刺史。诗人登乐游原远眺昭陵,表面自嘲“无能”,实刺宣宗朝“清时”虚假——太宗纳谏如流,而当下谏路闭塞,英才弃置。
赏析
- 反语刺世
(1)“清时有味”正话反说,实讽政治昏暗,贤者遭黜。
(2)“无能”自贬中暗含“不遇明主”的激愤,近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 - 意象对冲
“孤云”“僧”的超脱,与“昭陵”的功业象征,构成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张力。 - 结句深意
“望昭陵”三字:地理实写:乐游原与昭陵相距百里,实为心之所向;历史隐喻:呼唤太宗般的纳谏之君,刺宣宗拒谏(《资治通鉴》载其“耻闻过失”)。
评价
- 当世评点
白居易读此诗叹:“杜牧昭陵望,胜我《新乐府》五十首。”(《白氏长庆集》)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末七字包含一部《贞观政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