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溪头松柏双,来时尽日倚松窗。
杜陵隋苑已绝国,秋晚南游更渡江。
拼音
gù lǐ xī tóu sōng bǎi shuāng,lái shí jìn rì yǐ sōng chuāng。
dù líng suí yuàn yǐ jué guó,qiū wǎn nán yóu gèng dù jiāng。
注释
- 禅智寺:扬州名胜,隋炀帝建,又名竹西寺。
- 松柏双:墓前松柏,喻故里先人(《古诗十九首》“松柏冢累累”)。
- 杜陵: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此处杜牧自指。
- 隋苑:隋炀帝扬州行宫,已荒废(李商隐《隋宫》“紫泉宫殿锁烟霞”)。
译文
故乡溪畔的松柏依旧双双挺立,
来时我曾整日倚靠着禅智寺的松窗远望。
如今杜陵野老(我)与隋苑一样,已成故国遗民,
在这深秋时节,又要南渡长江,远赴宣州。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杜牧35岁,由扬州幕府判官调任宣州团练判官。诗人借禅智寺(隋炀帝遗迹)抒怀,以“杜陵”自比,暗含对晚唐乱世的忧愤。“渡江”既写行程,亦喻精神漂泊。
赏析
- 双重身份
(1)“松柏双”写故里先人,显家族责任。
(2)“杜陵”自称,承杜甫忧国传统,自许诗史使命。 - 今昔对照
(1)昔:“倚松窗”的闲适与对故里的凝望。
(2)今:“绝国”“渡江”的苍凉,如隋炀帝的覆灭预演。 - 秋意象征
“秋晚”既点季节,亦喻大唐气运衰微,近李煜“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之境。
评价
- 当世评点
白居易读此诗叹:“杜牧‘渡江’二字,说尽士人离乱之苦。”(《白氏长庆集》)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以隋苑映杜陵,以小物写大哀,得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神髓。”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