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少侯

李商隐

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
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
䌽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
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拼音

qī guó sān biān wèi dào yōu,shí sān shēn xí fù píng hóu。
bù shōu jīn dàn pāo lín wài,què xī yín chuáng zài jǐng tóu。
cǎi shù zhuǎn dēng zhū cuò luò,xiù tán huí zhěn yù diāo sōu。
dāng guān bù bào qīn chén kè,xīn dé jiā rén zì mò chóu。

注释

  1. 富平少侯:汉代张安世封富平侯,此借指权贵子弟
  2. 七国三边:七国指汉景帝时七国之乱,三边指边疆战事
  3. 金弹:韩嫣以金为弹丸典故
  4. 银床:井上辘轳架
  5. 莫愁:古乐府中无忧无虑的女子

译文

不知忧虑七国之乱与边疆战事,年仅十三便承袭了富平侯爵。
金弹子随意抛掷在林外毫不吝惜,却为井栏上银饰的损坏心疼不已。
彩灯在树间旋转,明珠错落如星,檀木枕上玉雕精美,回纹细腻。
守门人竟不通报清晨来访的贵客,只因侯爷新得一位名叫”莫愁”的美人。

背景

此诗作于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李商隐借汉代富平侯典故,讽刺当时权贵子弟的奢靡生活和不谙世事,反映了诗人对朝政的忧虑。

赏析

  1. 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
    诗中通过”七国三边未到忧”与”十三身袭”的对比,”不收金弹”与”却惜银床”的矛盾行为,尖锐讽刺了权贵的昏聩与奢靡。
  2. 生活细节的精心选择
    “金弹抛林外”、”银床在井头”、”䌽树转灯”、”绣檀回枕”等生活细节的描写,生动展现了权贵生活的奢靡无度。
  3. 典故运用的艺术性
    “富平侯”的历史典故与”莫愁”的乐府典故并用,既增强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又暗含对现实的讽喻。
  4.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动词”抛”、”惜”、”转”、”回”的精准运用,形容词”䌽”、”绣”、”玉”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语言既华丽又富有表现力。
  5. 结句的深层含义
    “新得佳人字莫愁”的结句,表面写享乐,实则暗含”商女不知亡国恨”的深意,体现了李商隐诗歌的含蓄特点。

评价

  1. 宋·范晞文:”‘不收金弹抛林外’,七字写尽纨绔奢靡”(《对床夜语》卷三)
  2. 明·胡震亨:”结句’莫愁’二字,讽刺入骨而不露”(《唐音癸签》卷七)
  3. 清·纪昀:”前半极写豪奢,后半暗藏讽喻,义山独步”(《玉溪生诗说》卷一)
  4. 近代·王国维:”金弹银床之对,尽显荒谬,最得讽刺之妙”(《人间词话》卷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