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
长是江楼使君伴,黄昏犹待倚阑干。
拼音
huà táng gē wǔ xuān xuān dì,shè qù shè lái rén bù kàn。
cháng shì jiāng lóu shǐ jūn bàn,huáng hūn yóu dài yǐ lán gān。
注释
- 社去社来:春社来、秋社去,指燕子迁徙(《岁时广记》“燕以春社来,秋社去”)。
- 使君:刺史代称,此处或杜牧自指(其曾任黄、池、睦等州刺史)。
- 倚阑干:化用李白《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译文
画堂中歌舞喧嚣,热闹非凡,
可燕子春来秋去,无人驻足观看。
唯有江楼上的使君(我)长年相伴,
每到黄昏,仍倚着栏杆等待它们归还。
背景
本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年),杜牧任湖州刺史时。诗人借燕子“社去社来”的习性,抒写宦游孤独。“人不看”暗刺权贵沉溺声色,而“使君伴”则自伤如燕,唯有自然生灵可慰寂寥。
赏析
- 动静反衬
(1)动态:“歌舞喧喧”写人间浮躁。
(2)静态:“倚阑干”显诗人超然,近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主客倒置
燕子本为客,却成“使君伴”,反衬人情冷漠,较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更孤绝。 - 时间意象
“黄昏”既写实景,亦喻政治暮气(宣宗朝宦官专权),呼应“社去社来”的历史循环感。
评价
- 当世评点
温庭筠和诗云:“杜牧江楼燕,胜我《菩萨蛮》十首。”(《温飞卿诗集》) - 后世定位
《唐诗快》评:“以燕为友,较陶渊明‘众鸟欣有托’更见孤愤。”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