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吴秀才与池妓别因成绝句

杜牧

红烛短时羌笛怨,清歌咽处蜀弦高。
万里分飞两行泪,满江寒雨正萧骚。

拼音

hóng zhú duǎn shí qiāng dí yuàn,qīng gē yàn chù shǔ xián gāo。
wàn lǐ fēn fēi liǎng háng lèi,mǎn jiāng hán yǔ zhèng xiāo sāo。

注释

  1. 池妓​​:池州(今安徽池州)歌妓,唐代官员宴饮常召官妓佐酒。
  2. ​​羌笛怨​​:西北羌笛声凄怨(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
  3. ​​蜀弦高​​:蜀地琴弦音调高亢(李贺《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
  4. ​​萧骚​​:风雨凄瑟声(屈原《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

译文

残烛将尽时,羌笛吹出离怨,
清歌哽咽处,蜀琴陡然拔高。
从此相隔万里,双双泪落如雨,
看那满江寒雨正漫天飘洒,
风声雨声,一片萧瑟悲凉。

背景

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时武宗崩,宣宗即位,政局动荡。诗人目睹秀才与歌妓的离别,借“羌笛”“蜀弦”的边地意象,暗喻自身如天涯沦落人。“满江寒雨”既写实景,亦抒时代萧瑟之感。

赏析

  1. 音乐传情​​
    (1)听觉对比:“羌笛怨”的低沉与“蜀弦高”的激越,构成情感张力。
    (2)以声代情:不直写离别,而借乐声传递,近白居易“弦弦掩抑声声思”。
  2. ​​情景交融​​
    “两行泪”与“满江雨”交织:泪如雨下,雨增泪悲;“万里”“满江”拓展空间,悲情弥漫天地。
  3. ​​时代投影​​
    “寒雨萧骚”不止写自然气候,更喻会昌末年的政治肃杀(武宗灭佛未竟而崩,宣宗反扑)。

评价

  1. 当世评点​​
    张祜称此诗“十字中有《琵琶行》‘满座重闻皆掩泣’之痛”。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以边地乐写江南别,得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之神而更凄婉。”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