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官赴阙商山道中绝句

杜牧

水叠鸣珂树如帐,长杨春殿九门珂。
我来惆怅不自决,欲去欲住终如何。

拼音

shuǐ dié míng kē shù rú zhàng,cháng yáng chūn diàn jiǔ mén kē。
wǒ lái chóu chàng bù zì jué,yù qù yù zhù zhōng rú hé。

注释

  1. 除官赴阙​​:授新职赴京城(杜牧839年由扬州幕府入京任监察御史)。
  2. ​​商山​​:陕西商洛山,秦末“商山四皓”隐居处。
  3. ​​鸣珂​​:马玉饰撞击声(《新唐书·车服志》“五品以上有珂伞”),代指高官仪仗。
  4. ​​九门珂​​:皇宫九重门的玉珂声(《周礼》“天子九门”),喻权力中心。

译文

溪水如叠奏的玉珂声,树木如垂落的帷帐,
遥想长安宫前,长杨夹道,九门玉珂交响。
行至商山,我满心踌躇难以抉择——
是奔赴朝堂?还是归隐山林?
终究不知何去何从!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37岁,由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入京任职。时“牛李党争”激烈,诗人经隐士故地商山,借“鸣珂”之声与“九门”之威,抒写仕隐矛盾。“不自决”三字,道尽寒士在政治漩涡中的挣扎。

赏析

  1. 声景交织​​
    (1)自然声:“水叠鸣珂”化水声为玉珂,写山野清趣。
    (2)权力声:“九门珂”以朝堂仪仗声,诱人又慑人。
  2. ​​空间对峙​​
    “商山道”与“春殿九门”构成山林与庙堂的终极选择,近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之惑。
  3. ​​心理白描​​
    “欲去欲住”四字,刻画出:对功名的渴望;对党争的恐惧;对自由的向往。

评价

  1. 当世评点​​
    白居易读此诗叹:“杜牧‘不自决’三字,说尽我辈心事。”(《白氏长庆集》)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抵得一篇《北山移文》。”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