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到襄阳哭亡友韦寿朋

杜牧

故人坟树立秋风,伯道无儿迹更空。
重到笙歌分散地,隔江吹笛月明中。

拼音

gù rén fén shù lì qiū fēng,bó dào wú ér jì gèng kōng。
chóng dào shēng gē fēn sǎn dì,gé jiāng chuī dí yuè míng zhōng。

注释

  1. 韦寿朋​​:杜牧友人,生平不详,或为幕府同僚。
  2. ​​伯道无儿​​:晋代邓攸(字伯道)弃子保侄,终身无嗣《晋书》“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儿”,喻韦氏身后凄凉。
  3. ​​笙歌地​​:昔年与韦氏宴乐之处(李白《江上吟》“诗成笑傲凌沧洲,功名富贵若长在”)。
  4. ​​隔江吹笛​​:化用向秀《思旧赋》“邻人有吹笛者”悼嵇康之典。

译文

老友的坟前树木已伫立秋风之中,
如邓伯道般无子嗣,身后更显寂寥。
重游当年我们笙歌宴乐的旧地,
唯见隔江明月下,有人吹起笛声——
那哀音仿佛专为你而鸣!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杜牧38岁,任黄州刺史时途经襄阳。时文宗暴毙,武宗即位,朝局动荡。诗人悼念亡友,借“伯道无儿”刺时代无情,更以“隔江笛”抒己之孤愤,暗含对甘露之变(835年)中大批朝臣枉死的影射。

赏析

  1. 生死对照​​
    (1)昔:“笙歌地”写欢宴之盛。
    (2)今:“坟树”“笛声”状死别之悲,近杜甫“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2. ​​用典刺世​​
    “伯道无儿”非仅哀韦氏,更刺宦官专权下忠臣绝嗣(如宰相王涯等被族诛)。
  3. ​​声景互生​​
    “吹笛月明”以听觉激活视觉:笛声是虚写的悼亡之音;月光是实写的永恒之悲。

评价

  1. 当世评点​​
    李商隐《哭刘蕡》“上帝深宫闭九阍”诗,显受此诗“隔江笛”意象启发。
  2. ​​后世定位​​
    《唐诗快》评:“二十八字中,有《思旧赋》万言悲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