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歌

李商隐

敛笑凝眸意欲歌,高云不动碧嵯峨。
铜台罢望归何处,玉辇忘还事几多。
青冢路边南雁尽,细腰宫里北人过。
此声肠断非今日,香灺灯光奈尔何。

拼音

liǎn xiào níng móu yì yù gē,gāo yún bù dòng bì cuó é。
tóng tái bà wàng guī hé chù,yù niǎn wàng huán shì jǐ duō。
qīng zhǒng lù biān nán yàn jìn,xì yāo gōng lǐ běi rén guò。
cǐ shēng cháng duàn fēi jīn rì,xiāng xiè dēng guāng nài ěr hé。

注释

  1. 铜台:铜雀台,曹操所建
  2. 玉辇:帝王车驾
  3. 青冢:王昭君墓
  4. 细腰宫:楚王好细腰典故
  5. 香灺:香烛余烬

译文

她敛起笑容凝眸欲唱,高天上的流云凝滞,碧山巍峨不动。
铜雀台上望断归途,伊人何处?帝王銮驾忘返,多少往事成空。
昭君青冢路边,南飞雁群已尽;楚宫细腰殿内,北地胡人往来匆匆。
这歌声令人断肠,何止今朝一日?看香烛将残,灯影摇红,又能奈何!

背景

此诗约作于李商隐中年时期,通过”闻歌”的瞬间感受,串联起一系列历史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古今兴亡的感慨和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赏析

  1. 历史时空的纵横交织
    诗歌从”欲歌”的现实场景,跳跃到”铜台玉辇”的曹操典故,再到”青冢细腰”的王昭君、楚灵王故事,形成宏大的历史时空感。
  2. 视听意象的巧妙融合
    “高云不动”的视觉意象与”肠断歌声”的听觉感受交织,”香灺灯光”的视觉与嗅觉结合,营造出立体的艺术境界。
  3. 典故运用的含蓄深刻
    铜雀台典故暗含英雄不再之叹,青冢细腰寄托红颜薄命之思,典故运用自然贴切,深化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
  4.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从”欲歌”到”肠断”,从”罢望”到”忘还”,情感由含蓄到激烈,最后归于”奈尔何”的无奈,层层深入。
  5. 语言艺术的精炼性
    动词”敛”、”凝”、”罢”、”忘”的精准运用,形容词”高”、”碧”、”青”、”细”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

评价

  1. 宋·范晞文:”‘高云不动碧嵯峨’,七字写尽天地寂寥”(《对床夜语》卷四)
  2. 明·胡震亨:”结句’香灺灯光奈尔何’,写尽无奈,义山绝调”(《唐音癸签》卷八)
  3. 清·纪昀:”由歌及史,由史及人,转折无痕”(《玉溪生诗说》卷二)
  4. 近代·王国维:”青冢细腰之对,古今同慨”(《人间词话》卷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