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晋昌亭闻惊禽

李商隐

羁绪鳏鳏夜景侵,高窗不掩见惊禽。
飞来曲渚烟方合,过尽南塘树更深。
胡马嘶和榆塞笛,楚猿吟杂橘村砧。
失群挂木知何限,远隔天涯共此心。

拼音

jī xù guān guān yè jǐng qīn,gāo chuāng bù yǎn jiàn jīng qín。
fēi lái qū zhǔ yān fāng hé,guò jìn nán táng shù gēng shēn。
hú mǎ sī hé yú sāi dí,chǔ yuán yín zá jú cūn zhēn。
shī qún guà mù zhī hé xiàn,yuǎn gé tiān yá gòng cǐ xīn。

注释

  1. 晋昌亭:长安晋昌坊亭台
  2. 鳏鳏:形容愁思不寐
  3. 榆塞:北方边塞
  4. 橘村:南方村落
  5. 挂木:猿猴悬挂树枝

译文

羁旅愁思使我彻夜难眠,高窗未掩,忽见惊飞的孤禽。
它从曲折的沙洲飞来,暮烟正浓,掠过南塘后,消失在深密的树丛。
胡马嘶鸣应和着边塞笛声,楚猿哀啼夹杂村中捣衣砧响。
这失群的飞鸟、挂木的猿猴啊,虽远隔天涯,却与我心意相通。

背景

此诗作于851年(唐宣宗大中五年),李商隐旅居长安时夜宿晋昌亭所作。诗中通过描写夜间所见所闻,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情和对天下离散者的同情。

赏析

  1. 夜境描写的细腻性
    诗歌以”鳏鳏夜景”开篇,通过”高窗见禽”、”曲渚烟合”、”南塘树深”等意象,构建出凄清的夜境,为全诗奠定情感基调。
  2. 视听意象的巧妙融合
    “胡马嘶”、”塞笛”、”楚猿吟”、”村砧”等声音意象与”飞禽”、”烟树”等视觉意象交织,形成立体的艺术境界。
  3. 情感共鸣的深刻性
    结句”共此心”将”惊禽”、”胡马”、”楚猿”与诗人自己的羁旅之情相联系,表达了超越物种的普世情感。
  4. 对仗艺术的精湛展现
    “胡马”对”楚猿”,”榆塞”对”橘村”,”嘶和”对”吟杂”,工整中见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律诗对仗的娴熟掌握。
  5.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动词”侵”、”见”、”飞”、”过”的精准运用,形容词”鳏鳏”、”曲”、”深”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

评价

  1. 宋·范晞文:”‘远隔天涯共此心’,七字写尽普世悲悯”(《对床夜语》卷四)
  2. 明·胡震亨:”‘胡马楚猿’之对,尽显南北离愁”(《唐音癸签》卷八)
  3. 清·纪昀:”由禽及马,由马及猿,转折无痕”(《玉溪生诗说》卷二)
  4. 近代·王国维:”失群挂木之喻,最见仁者之心”(《人间词话》卷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