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长河初冻时,玉珂瑶佩响参差。
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
拼音
qiān lǐ cháng hé chū dòng shí,yù kē yáo pèi xiǎng cēn cī。
fú shēng què sì bīng dǐ shuǐ,rì yè dōng liú rén bù zhī。
注释
- 汴河阻冻:汴河(通济渠)冬季冰封,漕运中断(《唐会要》“漕渠每岁正月开堰”)。
- 玉珂瑶佩:冰凌撞击声如贵族佩玉(《礼记·玉藻》“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
- 冰底水:冰层下暗流(《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喻生命本质。
译文
千里汴河初次封冻时,
冰凌相击,如贵族环佩叮咚错落。
而人生恰似这冰层下的暗流——
日夜向东奔涌,却无人知晓。
背景
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冬,杜牧46岁,由睦州刺史调任司勋员外郎赴京途中。时宣宗“小贞观”治象下暗流涌动(如宦官王宗实弑武宗旧事未肃清),诗人借汴河冰封景象,刺表面平静下的政治危机。“冰底水”之喻,既叹生命无声流逝,亦忧国运潜藏险恶。
赏析
- 声景反讽
“玉珂瑶佩”以贵族佩玉声美化冰凌撞击,反衬:自然现象的残酷(冰封断航);社会表象的虚伪(宣宗朝“治世”假象)。 - 哲学隐喻
“冰底水”三重象征:个体生命的沉默挣扎;历史暗流的不可阻挡;政治真相的刻意掩盖。 - 时空张力
(1)空间:“千里长河”的辽阔与“冰底水”的隐蔽。
(2)时间:“初冻时”的瞬间与“日夜流”的永恒。
评价
- 当世评点
李商隐《晚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或受此诗“人不知”启发。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较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更见孤愤,开宋诗理趣先声。”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