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陆洿郎中弃官东归

杜牧

少微星动照春云,魏阙衡门路自分。
倏去忽来应有意,世间尘土谩疑君。

拼音

shǎo wēi xīng dòng zhào chūn yún,wèi què héng mén lù zì fēn。
shū qù hū lái yīng yǒu yì,shì jiān chén tǔ mán yí jūn。

注释

  1. ​​陆洿:生平不详,时任郎中(从五品上),弃官归隐。
  2. ​​少微星​​:象征处士的星宿(《晋书·天文志》“少微四星,处士位”),喻陆洿隐士本色。
  3. ​​魏阙​​:宫门,代指朝廷(《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
  4. ​​衡门​​:横木为门,指隐士居所(《诗经·陈风》“衡门之下,可以栖迟”)。
  5. ​​尘土​​:世俗纷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尘网中”)。

译文

少微星闪烁,辉映着春日的云霞,
朝廷与草庐的道路,本已分明。
你(陆洿)忽而辞官去,忽而应召来,自有深意,
世间俗子莫要妄加揣测——
君之心志,岂是尘土中人所能明白?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杜牧38岁,任左补阙时。时文宗暴毙,武宗即位,牛李党争加剧。陆洿弃官或为避祸,杜牧赠诗赞其“仕隐自由”,实亦自抒政治苦闷。“尘土”之斥,直刺朝中倾轧者。

赏析

  1. 天象喻人​​
    “少微星动”以星宿喻陆洿:星光照云,显其高洁;“动”字暗含“隐士出山又归山”的抉择。
  2. ​​空间象征​​
    “魏阙(朝廷)—衡门(草庐)”的对立,揭示士人“仕与隐”的永恒困境。
  3. ​​反讽结句​​
    “谩疑君”表面劝世人勿揣测,实讥权贵不懂真隐士,较王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更犀利。

评价

  1. ​当世评点​​
    白居易赞此诗“十字中有《北山移文》‘诱我松桂,欺我云壑’之骨”(《白氏长庆集》)。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以星象写隐逸,得郭璞《游仙诗》‘漆园有傲吏’之髓。”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