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莺

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拼音

liú yīng piāo dàng fù cēn cī,dù mò lín liú bù zì chí。
qiǎo zhuàn qǐ néng wú běn yì,liáng chén wèi bì yǒu jiā qī。
fēng zhāo lù yè yīn qíng lǐ,wàn hù qiān mén kāi bì shí。
céng kǔ shāng chūn bù rěn tīng,fèng chéng hé chù yǒu huā zhī。

注释

  1. 流莺:漂泊不定的黄莺
  2. 凤城:指长安
  3. 不自持:不由自主
  4. 巧啭:美妙的啼鸣
  5. 佳期:美好的相会之期

译文

漂泊的黄莺飞得忽高忽低,飞过小路停在水边身不由己。
美妙的啼叫岂能没有深意?纵遇良辰也未必能得遇佳期。
在刮风的早晨降露的夜晚,在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在千家万户或开或闭之时,处处可闻它的哀啼。
我曾为伤春之情所苦,实在不忍再听它的悲鸣,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哪里有可供它栖身的花枝?

背景

此诗作于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时李商隐在长安任职。诗中借流莺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自身漂泊无依、怀才不遇的感慨,暗含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

赏析

  1. 咏物抒怀的巧妙结合
    诗人以流莺自喻,”飘荡”、”不自持”的形象生动展现了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物我交融,自然贴切。
  2.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流莺”、”风露”、”千门万户”、”花枝”等意象的层层推进,构建出漂泊者眼中的长安图景,意境凄美。
  3. 对仗艺术的精湛展现
    “风朝”对”露夜”,”阴晴”对”开闭”,”万户”对”千门”,工整中见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律诗对仗的娴熟掌握。
  4. 情感表达的层次性
    从”飘荡”的客观描写,到”岂能”、”未必”的主观抒情,再到”不忍听”的强烈感受,情感层层递进。
  5.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动词”飘”、”渡”、”啭”、”听”的精准运用,形容词”巧”、”良”、”伤”、”凤”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

评价

  1. 宋·范晞文:”‘良辰未必有佳期’,七字写尽人生无奈”(《对床夜语》卷四)
  2. 明·胡震亨:”结句’凤城何处有花枝’,问而不答,最得含蓄之妙”(《唐音癸签》卷八)
  3. 清·纪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转折无痕”(《玉溪生诗说》卷二)
  4. 近代·王国维:”风朝露夜之对,尽显漂泊况味”(《人间词话》卷下)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