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叶梢梢夏景深,邮亭暂欲洒尘襟。
昔年曾是江南客,此日初为关外心。
思子台边风自急,玉娘湖上月应沈。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
拼音
lú yè shāo shāo xià jǐng shēn,yóu tíng zàn yù sǎ chén jīn。
xī nián céng shì jiāng nán kè,cǐ rì chū wéi guān wài xīn。
sī zǐ tái biān fēng zì jí,yù niáng hú shàng yuè yīng shěn。
qīng shēng bù yuǎn xíng rén qù,yī shì huāng chéng bàn yè zhēn。
注释
- 盘豆馆:驿站名,在今河南灵宝
- 思子台:汉武帝思念太子刘据所筑
- 玉娘湖:传说中玉娘投湖处
- 梢梢:芦叶摇动声
- 夜砧:夜晚捣衣声
译文
芦叶梢梢作响,夏意已深,在这邮亭暂歇,欲洗去旅途风尘。
往昔曾是江南的游子,今日初次体会关外羁旅之心。
思子台边,风声正急,玉娘湖上,月色将沉。
芦叶的清音未远,行人已去,只剩这一世的荒城,伴着夜半砧声。
背景
此诗作于839年(唐文宗开成四年),李商隐赴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途中,出潼关宿于盘豆馆时所作。诗中通过对丛芦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的孤寂之情和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赏析
- 时空转换的艺术处理
从”江南客”到”关外心”的空间转换,从”夏景深”到”夜砧”的时间推移,形成时空交织的抒情结构。 - 意象系统的精心构建
“梢梢芦叶”、”邮亭尘襟”、”思子台风”、”玉娘湖月”等意象,共同构建出孤寂的羁旅意境。 - 典故运用的含蓄性
“思子台”、”玉娘湖”的典故运用自然贴切,暗含诗人对自身际遇的感慨,深化了诗歌的情感内涵。 - 对仗艺术的精湛展现
“昔年”对”此日”,”江南”对”关外”,”风自急”对”月应沉”,工整中见变化,体现了诗人对律诗对仗的娴熟掌握。 - 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动词”洒”、”为”、”急”、”沉”的精准运用,形容词”梢梢”、”荒”、”清”的巧妙安排,使诗歌语言既简练又富有表现力。
评价
- 宋·范晞文:”‘一世荒城伴夜砧’,七字写尽羁旅孤寂”(《对床夜语》卷四)
- 明·胡震亨:”‘此日初为关外心’,转折自然,最见笔力”(《唐音癸签》卷八)
- 清·纪昀:”由芦及人,由今及古,转折无痕”(《玉溪生诗说》卷二)
- 近代·王国维:”思子玉娘之对,时空交错,最见匠心”(《人间词话》卷下)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