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筒簟

杜牧

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
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拼音

xuè rǎn bān bān chéng jǐn wén,xī nián yí hèn zhì jīn cún。
fēn míng zhī shì xiāng fēi qì,hé rěn jiāng shēn wò lèi hén。

注释

  1. 斑竹筒簟​​:湘妃竹编织的凉席(《博物志》“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2. ​​血染​​:传说竹斑为娥皇、女英泪血所化(李白《远别离》“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3. ​​湘妃泣​​: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泪染青竹(刘禹锡《潇湘神》“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译文

斑斑血泪浸染成竹席锦纹,
千年前的遗恨至今犹存。
明知此席承载着湘妃泣血之痛,
怎忍心将身躯——压卧在这泪痕之上?

背景

本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年),杜牧任黄、池等州刺史时。诗人借斑竹簟抒怀,既咏舜妃忠贞,亦刺当朝“武宗灭佛”等暴政致民怨沸腾。“忍卧泪痕”之问,实为对统治者漠视民间疾苦的控诉。

赏析

  1. 触觉通感​​
    “血染”“泪痕”将视觉(斑纹)转化为触觉(痛感),较李贺“恨血千年土中碧”更富身体性。
  2. ​​时空穿透​​
    “昔年遗恨—至今存”:历史悲剧跨越时空;暗指晚唐民生多艰如舜时。
  3. ​​道德诘问​​
    “何忍卧”三字:表面自责用竹席不敬;深层责问统治者“安卧民怨之上”。

评价

  1. 当世评点​​
    李商隐《泪》“湘江竹上痕无限”,显受此诗意象启发。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中有《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之忠愤。”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