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岁娇儿未识爷,别爷不拜手吒叉。
拊头一别三千里,何日迎门却到家。
拼音
chū suì jiāo ér wèi shí yé,bié yé bù bài shǒu zhā chā。
fǔ tóu yī bié sān qiān lǐ,hé rì yíng mén què dào jiā。
注释
- 初岁娇儿:刚满周岁的幼儿(《礼记·内则》“子生三月,父执子之右手”)。
- 手吒叉:幼儿挥手作别状(《说文》“吒,喷也”,此处拟声)。
- 拊头:抚摸头顶(《史记·扁鹊传》“拊头而泣”),父亲临别动作。
- 三千里:虚指远宦距离(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明朝散发弄扁舟”)。
译文
周岁幼子尚不识父亲,告别时不拜只挥手咿呀。
我轻抚他头顶便踏上三千里征程,
何时才能归来——见他迎门唤父回家?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37岁,由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诗人长子曹师(小名“柅柅”)刚满周岁,诗中“吒叉”即模拟幼儿学语声。父子离别场景,折射唐代士人“忠孝难两全”的普遍困境。
赏析
- 细节白描
“不拜手吒叉”:幼儿懵懂之态跃然。反衬父亲心中酸楚,较孟郊“临行密密缝”更揪心。 - 数字对比
“一别”与“三千里”:瞬间动作。漫长分离,近柳宗元“一身去国六千里”。 - 时空悬想
“何日迎门”:未来归家幻想。暗含“恐归来子已成人”之忧(如贺铸“头白鸳鸯失伴飞”)。
评价
- 当世评点
李商隐《骄儿诗》“儿当速长大,探雏入虎穴”显受此诗启发。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字中有《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痛。”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