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数衢通,曾取江西径过东。
今日更寻南去路,未秋应有北归鸿。
拼音
dōng xī nán běi shù qú tōng,céng qǔ jiāng xī jìng guò dōng。
jīn rì gèng xún nán qù lù,wèi qiū yīng yǒu běi guī hóng。
注释
- 入关:指进入潼关(《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唐代士子入京多经此。
- 数衢通:多条大路交汇(《周礼·考工记》“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 江西径过东:杜牧837年自宣州(江东)赴长安(西),曾绕道洪州(江西)。
- 北归鸿:秋雁南飞后必北返(《礼记·月令》“季秋之月,鸿雁来宾”),喻诗人思归。
译文
东西南北的大道在此交汇,
我曾取道江西,又辗转向东。
今日再寻南行之路,
未到秋日——却已盼着如鸿雁般北归!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37岁,由扬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途中。诗人经潼关,忆及此前宦游轨迹(江西、江东),抒写“身向南行,心已思北”的矛盾。“未秋盼鸿”之语,既叹行役之苦,亦刺仕途如迷途,进退失据。
赏析
- 空间迷宫
“东西南北”:实写潼关枢纽。虚喻人生方向纷杂,近李白“行路难,多歧路”。 - 时间悖论
“未秋应有”:物理时间未到秋季。心理时间已盼归程,较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更显焦灼。 - 鸿雁象征
“北归鸿”三重喻指:自然候鸟。思乡之情。政治归宿(长安)。
评价
- 当世评点
李商隐《荆门西下》“洞庭湖西秋月辉”,显受此诗时空交织手法影响。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中有《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之彷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