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
拼音
dōng dōu fàng bǎng wèi huā kāi,sān shí sān rén zǒu mǎ huí。
qín dì shào nián duō niàng jiǔ,yǐ jiāng chūn sè rù guān lái。
注释
- 及第: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中进士,同年共取33人。
- 东都:洛阳(唐代进士放榜在长安,此或指礼部试后在东都过堂)。
- 未花开:放榜时值正月,长安花未开(《唐摭言》“正月放榜,桃李未华”)。
- 秦地少年:长安青年(《史记·货殖列传》“关中富商大贾,大抵尽诸田”),指杜牧友人。
- 入关:潼关,进士及第者需经此入长安谢恩(《通典》“新及第进士,关试后乃给春关”)。
译文
东都放榜时,长安的花还未绽放,
三十三名新科进士策马而归。
关中的少年们早已备好美酒——
我们已将科场的春色,带入这潼关之内!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年),杜牧进士及第后自洛阳返长安时。诗人以“未花开”与“春色入关”对照,既写实景,亦喻自己为唐王朝注入新生力量。“秦地酿酒”之语,显少年得志的豪情,较孟郊“春风得意马蹄疾”更见风流。
赏析
- 数字妙用
“三十三人”:实录同年人数(据《登科记考》)。
突显精英群体的自豪,近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 - 季节隐喻
“未花开”与“春色”:自然界的春迟。
政治上的春早(新科进士如春风),如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 - 空间转换
“东都—秦地—入关”:放榜、归程、欢庆的流动感。
喻示从地方到中央的跨越,近王维“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评价
- 当世评点
白居易赞此诗“二十八字说尽曲江宴之气象”(《白氏长庆集》)。 - 后世定位
《唐诗快》评:“较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更见雍容。”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