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满西园淑景催,几多红艳浅深开。
此花不逐溪流出,晋客无因入洞来。
拼音
táo mǎn xī yuán shū jǐng cuī,jǐ duō hóng yàn qiǎn shēn kāi。
cǐ huā bù zhú xī liú chū,jìn kè wú yīn rù dòng lái。
注释
- 王秀才:生平不详,或为杜牧早年友人。
- 淑景催:春光催促(《文选·谢灵运〈登池上楼〉》“淑景转华滋”)。
- 晋客: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晋太元中”),此处王秀才自比。
- 入洞:进入桃源洞(《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译文
西园桃花盛开,春光似在催促,
深浅不一的红艳花朵竞相绽放。
这些花儿不会随溪水流出园外,
你这“晋客”啊——自然也无缘寻到桃源洞口!
背景
本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三年(827年),杜牧25岁,尚未及第,居长安备考时。王秀才寄诗以“桃源”相邀,杜牧酬答,借“花不逐溪流”婉拒,暗含科场拼搏之志。“晋客无因”之谑,既显少年傲气,亦见对功名的热望。
赏析
- 色彩层次
“浅深开”:写桃花浓淡有致。隐喻人生选择多元,近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 - 用典翻新
“不逐溪流”:反用《桃花源记》“落英缤纷”的流出意象。
喻自己不入隐逸之流,较李白“问余何意栖碧山”更决绝。 - 双关谐趣
“无因入洞”:表面笑王秀才寻桃源不得。深层讽时人假隐沽名,如白居易“隐士常多隐者几”。
评价
- 当世评点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长恨春归无觅处”,显受此诗启发。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较王维《桃源行》‘春来遍是桃花水’更见少年锐气。”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