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关晓度宿云寒,羸马缘知步步难。
此信的应中路见,乱山何处拆书看。
拼音
chóng guān xiǎo dù sù yún hán,léi mǎ yuán zhī bù bù nán。
cǐ xìn dí yīng zhōng lù jiàn,luàn shān hé chù chāi shū kàn。
注释
- 王十:杜牧友人,排行第十,生平不详。
- 重关:险要关隘(《后汉书·隗嚣传》“陇坻重关”),此处或指潼关。
- 羸马:瘦弱老马(《史记·滑稽列传》“羸马敝车”),喻行路艰难。
- 中路见:途中相遇(《古诗十九首》“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译文
拂晓时穿过重重关隘,宿云未散,寒气侵人,
这匹瘦马啊,深知前路步步艰辛。
这封书信料想会在途中与你相遇,
可这乱山丛中——你该在何处拆读?
背景
本诗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37岁,由宣州赴长安任监察御史时。诗人与王十分别后,遣人追送书信,借“乱山拆书”之问,抒宦游漂泊之慨。“羸马步步难”既是实写行旅,亦暗喻牛李党争中仕途坎坷。
赏析
- 行旅艰辛
(1)“重关宿云”与“羸马步步”:空间险阻与体力衰竭的双重压迫,近杜甫“艰难苦恨繁霜鬓”。
(2)“乱山拆书”以反诘收束,将地理障碍转化为心理隔阂,如李商隐“嵩云秦树久离居”。 - 书信意象
“中路见信”:表面写书信传递。
深层喻友情在政治乱局(“乱山”)中的脆弱,较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更显忧患。 - 画面张力
“晓度寒云”与“乱山拆书”:破晓的苍茫与山路的杂乱形成视觉冲击。
暗示诗人对前路的迷茫,如李白“行路难,归去来”。
评价
- 当世评点
白居易《寄远》“欲忘忘未得,欲去去无由”,显受此诗“乱山”意象启发。 -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中有《诗经·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之况味。”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