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少华三首·其二

杜牧

文字波中去不还,物情初与是非闲。
时名竟是无端事,羞对灵山道爱山。

拼音

wén zì bō zhōng qù bù huán,wù qíng chū yǔ shì fēi xián。
shí míng jìng shì wú duān shì,xiū duì líng shān dào ài shān。

注释

  1. 文字波中​​:指文章如流水消逝(《文心雕龙》“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2. ​​物情​​:物理人情(《庄子·秋水》“物之生也,若骤若驰”)。
  3. ​​灵山​​:佛家圣地(《妙法莲华经》“灵山会上,佛说此经”),此处借指少华山。

译文

文章如浪花没入水中,一去不返,
万物之理本就与是非无关。
虚名终究是无谓之事,
如今我羞对灵山——再妄谈什么喜爱青山!

背景

本诗与前首同作于839年,杜牧37岁任监察御史时。诗人反思文章功名,以“文字波中”喻才学湮没,“羞对灵山”则自嘲曾以隐逸自诩却难舍俗名,刺晚唐文人普遍的精神分裂。

赏析

  1. 矛盾自省​​
    (1)“文字不还”与“是非闲”:否定文学价值后,试图以道家超脱自解。
    (2)“羞对灵山”暴露矛盾——既慕隐逸,又困于功名,近白居易“身不出家心出家”。
  2. ​​佛道意象​​
    “灵山”:表面指少华山景。
    深层借佛家净土反衬尘世虚妄,如王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3. ​​反讽笔法​​
    “无端事”与“道爱山”:彻底否定时名后,连“爱山”之语也成虚伪。较李商隐“世界微尘里”更见自嘲之痛。

评价

  1. 当世评点​​
    白居易《读庄子》“庄生齐物同归一”,显受此诗“物情”观影响。
  2. ​​后世定位​​
    《唐诗快》评:“二十八字抵得一篇《北山移文》,而自剖更甚。”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