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上晚秋

杜牧

黑山南面更无州,马放平沙夜不收。
风送孤城临晚角,一声声入客心愁。

拼音

hēi shān nán miàn gèng wú zhōu,mǎ fàng píng shā yè bù shōu。
fēng sòng gū chéng lín wǎn jiǎo,yī shēng shēng rù kè xīn chóu。

注释

  1. 黑山​​: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南大青山(《元和郡县志》“黑山在单于府西北”),唐代边塞要地。
  2. ​​平沙​​:广漠沙原(李华《吊古战场文》“平沙无垠,夐不见人”)。
  3. ​​晚角​​:黄昏戍角(《乐府诗集》“角,军中所吹”),报时警备之用。

译文

黑山以南再无州郡,
战马散放沙原,彻夜不收。
秋风将孤城的暮角声送至耳畔——
一声又一声,扎进游子愁肠!

背景

本诗约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杜牧40岁,任黄州刺史时。时回鹘溃兵侵边,诗人虽未亲临前线,但借边塞意象抒忧国之情。“角声入愁”之笔,既写征人苦楚,亦含对朝廷边防不力的隐忧,较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更见沉郁。

赏析

  1. ​​空间苍茫​​
    (1)“无州”与“平沙”:极写边地荒寂,近王维“大漠孤烟直”。
    (2)“孤城晚角”:以声拓境,显戍卒孤独,如李益“受降城外月如霜”。
  2. ​​视听交织​​
    “风送角声”:将听觉的角声与触觉的秋风融合。
    较岑参“轮台九月风夜吼”,更显声音的穿透力。
  3. 结句入骨​​
    “声声入愁”:“声”字重复,强化愁绪叠加。
    暗刺朝廷漠视边患,如杜甫“野哭千家闻战伐”。

评价

  1. 当世评点​​
    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蕃儿襁负来青冢”,显受此诗边塞意象影响。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中有《诗经·小雅·采薇》‘忧心烈烈,载饥载渴’之痛。”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