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因游明月峡故留题

杜牧

从前闻说真仙景,今日追游始有因。
满眼山川流水在,古来灵迹必通神。

拼音

cóng qián wén shuō zhēn xiān jǐng,jīn rì zhuī yóu shǐ yǒu yīn。
mǎn yǎn shān chuān liú shuǐ zài,gǔ lái líng jī bì tōng shén。

注释

  1. 明月峡​​:长江三峡之一(《水经注》”广溪峡中有明月峡”),在今湖北宜昌西陵峡段。
  2. ​​真仙景​​:仙境(《列子·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此处指明月峡奇景。
  3. ​​灵迹​​:神灵踪迹(《文选·头陀寺碑》”灵迹稍显”)。

译文

从前只听说这里是神仙境界,
今日亲临方知传言不虚。
满目青山碧水亘古长存,
自古灵异之地——必与神明相通!

背景

本诗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杜牧49岁,自湖州赴长安途经三峡时。诗人以”闻说”到”亲游”的认知转变,写明月峡的灵秀神奇。”山川流水”的永恒与”灵迹通神”的玄妙交织,既展自然伟力,亦含对宇宙奥秘的敬畏,较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显静观之思。

赏析

  1. ​​认知递进​​
    (1)”闻说”与”亲游”构成经验对比,近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
    (2)”始有因”三字,将传说验证为实感,如朱熹”向来枉费推移力”。
  2. ​​时空交融​​
    (1)”满眼山川”的空间广延与”古来灵迹”的时间纵深并置。
    (2)”通神”二字点破天人感应,较王维”空山不见人”更富宗教意味。
  3. ​​炼字精警​​
    (1)”追游”的”追”字,暗含半生向往终得偿的欣慰。
    (2)”必”字斩钉截铁,强化信仰的确定性。

评价

  1. 地理价值​​
    为唐代三峡旅游开发的重要文献见证。
  2. ​​后世定位​​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较元稹’曾经沧海’更见山水悟道之功。”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