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

杜牧

云阶月地一相过,未抵经年别恨多。
最恨明朝洗车雨,不教回脚渡天河。

拼音

yún jiē yuè dì yī xiāng guò,wèi dǐ jīng nián bié hèn duō。
zuì hèn míng zhāo xǐ chē yǔ,bù jiào huí jiǎo dù tiān hé。

注释

  1.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2. ​​云阶月地​​:指天宫(《汉武帝内传》”西王母所居,有云阶月地”)。
  3. ​​洗车雨​​:七夕后之雨(《岁时广记》”七月六日有雨谓之洗车雨”),传说会阻断鹊桥。

译文

在云为阶、月铺地的天宫匆匆相会,
怎比得上经年累月的别离之恨?
最可恨那七夕后的洗车雨,
竟不肯让织女多留片刻——
再渡天河与牛郎相会!

背景

本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杜牧49岁,任湖州刺史时。诗人借七夕传说,以”洗车雨”阻断相会的意象,抒写人间聚少离多之痛。”未抵别恨”之语,既叹牛女情缘,亦含自身宦游漂泊的感慨,较李商隐”争将世上无期别”更显沉痛。

赏析

  1. ​​时空张力​​
    (1)”一相过”的短暂与”经年恨”的漫长形成尖锐对比,近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
    (2)”明朝”雨至的预想,将现实焦虑投射神话,如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
  2. ​​神话新解​​
    (1)”洗车雨”赋予自然现象破坏性人格,较秦观”纤云弄巧”更显批判意识。
    (2)”回脚渡河”的拟人化描写,深化牛女被迫分离的悲剧性。
  3. ​​情感递进​​
    (1)首句平叙,次句转折,末两句爆发,章法似杜甫”感时花溅泪”。
    (2)”最恨”二字将个人情感与神话叙事熔铸为一,近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评价

  1. 当世评点​​
    温庭筠《七夕》”星桥横过鹊飞回”,显受此诗天文意象影响。
  2. ​​后世定位​​
    《唐诗别裁》评:”二十八字中有《楚辞·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之恸。”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