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阳飞。
未足临书卷,时能点客衣。
随风隔幔小,带雨傍林微。
十月清霜重,飘零何处归?
拼音
xìng yīn fǔ cǎo chū,gǎn jìn tài yáng fēi。
wèi zú lín shū juàn,shí néng diǎn kè yī。
suí fēng gé màn xiǎo,dài yǔ bàng lín wēi。
shí yuè qīng shuāng zhòng,piāo líng hé chù guī?
注释
- 腐草:《礼记》有”腐草为萤”之说
- 临书卷:晋代车胤囊萤照读典故
- 点客衣:萤火落在行人衣上
- 清霜:深秋寒霜
译文
侥幸从腐草中化出微光,怎敢靠近那炽热的太阳飞翔。
虽不足以照亮案头书卷,却能偶尔点缀游子衣裳。
隔着纱帐随风闪烁微弱光芒,伴着细雨在林边时隐时现。
十月寒霜日渐深重,飘零的萤火终将归向何方?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漂泊湖南时所作。诗中通过对萤火虫的描写,寄托了诗人对自己漂泊命运的感慨。
赏析
- 身世隐喻的巧妙运用
“腐草为萤”的典故暗喻诗人出身寒微。这种隐喻手法,较之直抒身世更显含蓄,与《病柏》”偃蹇龙虎姿”的托物言志相通。 - 生存状态的精准刻画
“未足临书”与”时能点衣”的对比,展现微小价值。这种细节描写,较之笼统叙述更显真实,与《病橘》”惜哉结实小”的写法一脉相承。 - 环境压迫的生动表现
“隔幔小”、”傍林微”的受限状态,象征生存困境。这种象征手法,较之直接描写更富艺术性,与《孤雁》”谁怜一片影”的孤寂表达相似。 - 生命归宿的深沉叩问
“何处归”的结句,将个体命运普遍化。这种哲学思考,较之具体感慨更显深度,与《登高》”潦倒新停浊酒杯”的生命感悟相呼应。 - 语言风格的凝练沉郁
“敢近”、”未足”的克制表达,”随风”、”带雨”的精炼描写,形成杜诗特有的沉郁风格。这种语言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生命体验。
评价
- 元好问评:”‘带雨傍林’四字,写尽萤火神韵”(《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鲍照《飞蛾赋》托物之妙”(《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何处归’,飘零之慨溢于言表”(《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