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拼音

zhú liáng qīn wò nèi,yě yuè mǎn tíng yú。
zhòng lù chéng juān dī,xī xīng zhà yǒu wú。
àn fēi yíng zì zhào,shuǐ sù niǎo xiāng hū。
wàn shì gān gē lǐ,kōng bēi qīng yè cú。

注释

  1. 倦夜:疲惫的夜晚
  2. 野月:荒野中的月亮
  3. 庭隅:庭院角落
  4. 徂:流逝

译文

竹林的凉意侵入卧室,荒野的月光洒满庭院。
浓重的露水凝成水滴,稀疏的星星时隐时现。
黑暗中萤火虫独自发光,水边栖息的鸟儿相互呼唤。
在这战乱纷扰的时局里,只能徒然悲叹清夜的流逝。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秋,杜甫漂泊西南时期。诗中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战乱时局的忧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1. 感官体验的细腻描写
    “竹凉侵”的触觉,”野月满”的视觉,”鸟相呼”的听觉,构建全感官夜景。这种多维度描写,较之单一视角更富感染力,与《月夜》”清辉玉臂寒”的细腻观察相通。
  2. 自然意象的精心选择
    “重露”与”稀星”的疏密对比,”萤自照”与”鸟相呼”的动静相衬,形成艺术张力。这种意象组合,较之随意写景更显匠心,与《宿府》”暗水流花径”的意象经营相似。
  3. 情感表达的层次递进
    前六句的客观写景与结句的主观抒情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结构安排,较之情景交融更富戏剧性,与《登楼》”花近高楼”的结句处理异曲同工。
  4. 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
    “干戈里”三字点明战乱背景,赋予夜景特殊内涵。这种时代印记,较之单纯写景更显厚重,与《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历史意识一脉相承。
  5. 语言风格的清新沉郁
    “侵卧内”、”满庭隅”的精准动词,”乍有无”、”自照”的含蓄表达,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保留了六朝山水诗的清新,又体现了杜诗特有的沉郁。

评价

  1. 元好问评:”‘萤自照’三字,写尽夜境孤寂”(《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王维《竹里馆》清幽之致而更见沉痛”(《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空悲’二字,老杜本色”(《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