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阁雨望

杜甫

楼雨沾云幔,山寒著水城。
径添沙面出,湍减石棱生。
菊蕊凄疏放,松林驻远情。
滂沱朱槛湿,万虑倚檐楹。

拼音

lóu yǔ zhān yún màn,shān hán zhù shuǐ chéng。
jìng tiān shā miàn chū,tuān jiǎn shí léng shēng。
jú ruǐ qī shū fàng,sōng lín zhù yuǎn qíng。
pāng tuó zhū jiàn shī,wàn lǜ yǐ yán yíng。

注释

  1. 云幔:如帷幕般的云层
  2. 水城:临水的城池
  3. 石棱:水中突出的石块
  4. 凄疏:稀疏凄凉
  5. 檐楹:屋檐和门柱

译文

细雨轻打着楼阁如云的帷幔,寒山静静倒映在水边的城郭。
沙土堆积让小径渐渐显露,湍流减退使礁石棱角分明。
疏落的菊蕊在秋雨中凄然绽放,凝望松林勾起我悠远的思绪。
滂沱雨水浸湿了朱红栏杆,万般忧思都倚在这屋檐廊柱之间。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诗中通过对秋雨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赏析

  1. 雨景描写的层次递进
    从”楼雨”的近景到”山寒”的远景,构建立体空间。这种空间处理,较之平面描写更富层次感,与《登高》”风急天高”的立体构图异曲同工。
  2. 自然变化的敏锐捕捉
    “沙面出”与”石棱生”的细节观察,展现诗人对自然的敏感。这种细微把握,较之泛泛写景更显真切,与《春望》”城春草木深”的观察力相似。
  3. 植物意象的情感投射
    “菊蕊凄疏”的孤寂,”松林驻情”的坚守,物我交融。这种移情手法,较之单纯咏物更富深意,与《孤雁》”谁怜一片影”的象征写法相通。
  4. 忧思表达的含蓄深沉
    “万虑倚楹”的动作描写,将抽象忧思具象化。这种表达方式,较之直接抒情更显艺术性,与《登岳阳楼》”凭轩涕泗流”的表现手法相似。
  5. 语言风格的凝练沉郁
    “沾云幔”、”著水城”的精炼,”凄疏放”、”驻远情”的含蓄,形成独特的杜诗风格。这种语言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思想深度。

评价

  1. 元好问评:”‘湍减石棱’四字,写尽秋水神韵”(《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谢朓《观朝雨》清冷之致而更见沉郁”(《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倚檐楹’,忧思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