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光于水,高楼思杀人。
天边长作客,老去一沾巾。
玉露团清影,银河没半轮。
谁家挑锦字?灭烛翠眉颦。
拼音
jiāng yuè guāng yú shuǐ,gāo lóu sī shā rén。
tiān biān cháng zuò kè,lǎo qù yī zhān jīn。
yù lù tuán qīng yǐng,yín hé mò bàn lún。
shuí jiā tiāo jǐn zì?miè zhú cuì méi pín。
注释
- 光于水:比水更明亮
- 思杀人:形容极度忧愁
- 沾巾:流泪沾湿手巾
- 挑锦字:指女子刺绣
- 翠眉颦:皱眉
译文
江中月光比江水更明亮,独坐高楼愁思令人断肠。
常年漂泊在天涯作客,年老后更容易泪湿衣裳。
晶莹的露珠凝聚着月影,银河隐没了半边月亮。
谁家女子在灯下刺绣?熄灭烛火后愁眉不展。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期。诗中通过对江月夜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长期漂泊的孤寂和对人生的感慨。
赏析
- 月光描写的独特视角
“光于水”的对比手法,突出月光之清澈。这种观察角度,较之单纯描写月光更显新颖,与李白”床前明月光”的直白描写形成对比。 - 愁思表达的强烈程度
“思杀人”的夸张表述,强化孤独感受。这种情感表达,较之含蓄抒发更显力度,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沉痛相似。 - 时间跨度的巧妙呈现
“长作客”与”老去”的时空压缩,展现漂泊之久。这种时间处理,较之平铺直叙更显艺术性,与《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的人生感慨相通。 - 细节观察的敏锐捕捉
“玉露团影”的微观描写,体现诗人敏感度。这种细节把握,较之泛泛写景更显真切,与《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的观察力一脉相承。 - 画面切换的自然流畅
从江月到高楼,再到远方女子,视角转换自然。这种画面调度,较之单一视角更富变化,与《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的镜头切换相似。 - 语言风格的清丽沉郁
“光于水”的清丽,”思杀人”的沉郁,形成独特张力。这种风格特质,既继承了六朝山水诗的清丽,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沉郁。
评价
- 元好问评:”‘银河没半轮’五字,写尽月夜神韵”(《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清冷之致”(《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翠眉颦’,忧思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