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行口号

杜甫

三川不可到,归路晚山稠。
落雁浮寒水,饥乌集戍楼。
市朝今日异,丧乱几时休?
远愧梁江总,还家尚黑头。

拼音

sān chuān bù kě dào,guī lù wǎn shān chóu。
luò yàn fú hán shuǐ,jī wū jí shù lóu。
shì cháo jīn rì yì,sāng luàn jǐ shí xiū?
yuǎn kuì liáng jiāng zǒng,huán jiā shàng hēi tóu。

注释

  1. 三川:指洛阳(黄河、洛河、伊河)
  2. 戍楼:边防哨所
  3. 市朝:市集与朝廷,指社会
  4. 梁江总:南朝梁代江总,黑发时归乡

译文

洛阳已经无法到达,归途上暮色笼罩群山。
南飞的大雁浮在寒冷水面,饥饿的乌鸦聚集在边防哨楼。
如今社会已面目全非,这战乱何时才能结束?
惭愧想起南朝江总,他归乡时还是满头青丝。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冬,杜甫从阆州(今四川阆中)返回成都途中。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但各地战乱仍未完全平息,诗中反映了战乱后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归乡之思。

赏析

  1. 归途困境的深刻描写
    “不可到”与”晚山稠”的空间阻隔,凸显归乡之难。这种空间描写,较之单纯抒情更显真切,与《北征》”况我堕胡尘”的归途描写一脉相承。
  2. 战乱意象的精心选择
    “饥乌集戍楼”的典型场景,折射战乱创伤。这种意象选择,较之直接叙述更富表现力,与《春望》”城春草木深”的战乱写照相通。
  3. 时代感慨的强烈抒发
    “市朝异”与”丧乱休”的今昔对比,表达时代悲慨。这种历史意识,较之个人感慨更显深度,与《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的今昔对比相似。
  4. 历史典故的巧妙运用
    “愧江总”的用典,反衬自身遭遇。这种对比手法,较之直接抒怀更显含蓄,与《咏怀古迹》”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古今对话异曲同工。
  5.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浮寒水”、”集戍楼”的凝重,”几时休”的诘问,形成独特的杜诗风格。这种语言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体现了杜甫特有的沉郁。

评价

  1. 元好问评:”‘饥乌戍楼’四字,写尽乱后惨状”(《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庾信《哀江南赋》悲怆之致”(《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尚黑头’,身世之悲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