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郑县亭子

杜甫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
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
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拼音

zhèng xiàn tíng zi jiàn zhī bīn,hù yǒu píng gāo fā xīng xīn。
yún duàn yuè lián lín dà lù,tiān qíng gōng liǔ àn cháng chūn。
cháo biān yě què qún qī yàn,huā dǐ shān fēng yuǎn chèn rén。
gèng yù tí shī mǎn qīng zhú,wǎn lái yōu dú kǒng shāng shén。

注释

  1. ​​郑县亭子​​:郑县(今陕西华县)某处临涧亭台(《元和郡县志》”郑县西有涧水”),具体位置不详。
  2. ​​岳莲​​:西岳华山莲花峰(《华山记》”山顶有池,生千叶莲”),此处借指山形如莲。
  3. ​​趁人​​:追逐人(《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相追逐曰趁”),写蜂群袭人。

译文

郑县的亭子建在山涧旁,
凭倚高窗,诗兴油然而生。
云雾散处,莲花峰俯瞰大路,
晴空下,宫墙柳色掩映着长春。
野雀在巢边结伙欺侮燕子,
山蜂从花底远远追着行人。
本想将诗句题满青竹——
又怕暮色中的孤寂,徒然伤神!

背景

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杜甫(712-770)任华州司功参军时游郑县所作。诗人以”涧滨亭台”的清幽与”雀欺蜂趁”的喧扰相对,写仕途困顿中的复杂心境。”恐伤神”之语,既显诗情孤寂,亦含对时局动荡的隐忧,较王维”空山不见人”更显沉郁。

赏析

  1. 空间经营​​
    (1)”涧滨亭”与”岳莲峰”构成俯仰视角,近李白”危楼高百尺”。
    (2)”巢边雀”的近景与”花底蜂”的动势互补,似孟浩然”风鸣两岸叶”。
  2. ​​情感矛盾​​
    (1)”发兴新”的创作冲动与”恐伤神”的自我克制,类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2)”欺燕”与”趁人”的物象暗喻世态,近白居易”草萤有耀终非火”。
  3. ​​炼字精警​​
    (1)”断”字写云开见山,”暗”字状柳色浓深,较王维”空山新雨后”更富光影变化。
    (2)”恐”字收束全篇,如李贺”秋坟鬼唱鲍家诗”的幽峭。

评价

  1. 当世评点​​
    贾至评:”五十六字中有《楚辞·九辩》’憭栗兮若在远行’之孤寂。”
  2. ​​后世定位​​
    《杜诗详注》评:”较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更见微婉比兴。”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