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涨

杜甫

江发蛮夷涨,山添雨雪流。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鱼鳖为人得,蛟龙不自谋。
轻帆好去便,吾道付沧洲。

拼音

jiāng fā mán yí zhǎng,shān tiān yǔ xuě liú。
dà shēng chuī dì zhuǎn,gāo làng cù tiān fú。
yú biē wéi rén dé,jiāo lóng bù zì móu。
qīng fān hǎo qù biàn,wú dào fù cāng zhōu。

注释

  1. 蛮夷:指偏远地区
  2. 蹴:踢
  3. 不自谋:无法自保
  4. 沧洲:水边绿洲,指隐居地

译文

江水从边远之地暴涨而来,山间雨雪汇入激流奔涌。
轰鸣声仿佛要把大地掀转,巨浪翻滚似要踢破天空。
鱼鳖轻易被人捕获,蛟龙也难自保周全。
趁着轻便船帆正好出行,我将自己的理想托付给这茫茫江水。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春,杜甫漂泊荆湘期间。诗中通过对江涨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感慨和归隐江湖的意愿。

赏析

  1. 江水暴涨的震撼描写
    “吹地转”与”蹴天浮”的夸张手法,突显江势凶猛。这种艺术夸张,较之客观描写更富感染力,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浪漫笔法异曲同工。
  2. 自然与人事的深刻类比
    “鱼鳖得”与”蛟龙困”的对比,暗喻时局动荡。这种象征手法,较之直接议论更富深意,与《孤雁》”谁怜一片影”的孤寂意象相通。
  3. 归隐意向的含蓄表达
    “付沧洲”的结语,流露隐逸之思。这种含蓄表达,较之直抒胸臆更显余韵,与《去蜀》”如何关塞阻”的漂泊感慨相似。
  4. 语言风格的雄浑豪放
    “大声”、”高浪”的壮阔,”吹地”、”蹴天”的力度,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盛唐气象,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沉雄。

评价

  1. 元好问评:”‘高浪蹴天’四字,写尽江势雄奇”(《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李白《蜀道难》夸张之妙”(《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付沧洲’,遁世之情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