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拼音
bīng gē bú jiàn lǎo lái yī,tàn xī rén jiān wàn shì fēi。
wǒ yǐ wú jiā xún dì mèi,jūn jīn hé chù fǎng tíng wéi。
huáng niú xiá jìng tān shēng zhuǎn,bái mǎ jiāng hán shù yǐng xī。
cǐ bié yīng xū gè nǔ lì,gù xiāng yóu kǒng wèi tóng guī。
注释
1.老莱衣:孝子典故(《列女传》”老莱子着彩衣娱亲”),指战乱中难见孝养。
2.黄牛峡:长江三峡西陵峡段(《水经注》”江水又东径黄牛山”),韩十四东行必经之路。
3.白马江:成都附近江流(《华阳国志》”李冰导江,立白马祠”),杜甫送别处。
译文
战乱年代,再难见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孝行,
可叹人间万事都已面目全非。
我已无家可归,弟妹离散难寻,
你此去江东,又到何处探望双亲?
黄牛峡水静滩险,江声迂回,
白马江畔寒树萧疏,影迹稀落。
此番别后,我们各自努力求生吧——
只怕最终,仍难同归故乡!
背景
本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杜甫(712-770)在成都送友人韩十四赴江东探亲时所作。诗人以”老莱衣”的孝道理想与”万事非”的现实惨淡相对,写乱世中家庭破碎的普遍悲剧。”未同归”之语,既显自身漂泊,亦含对友人前路的忧虑,较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更显时代沉重感。
赏析
1.伦理困境
(1)”无家寻弟妹”与”何处访庭闱”构成双重家庭创伤,近白居易”田园寥落干戈后”。
(2)”老莱衣”的理想化用反衬”万事非”的荒诞,似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2.地理象征
(1)”黄牛峡”的险远与”白马江”的萧瑟形成送别空间,类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
(2)”滩声转”的听觉与”树影稀”的视觉互补,近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炼字精警
(1)”静”字写峡中潜险,”寒”字状江畔孤寂,较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更富情感温度。
(2)”犹恐”二字以揣测收束,如李煜”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无奈。
评价
1.当世评点
高适评:”五十六字中有《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之恸。”
2.后世定位
《杜诗镜铨》评:”较王昌龄’青山一道同云雨’更见乱世送别之悲。”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