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
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
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
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拼音
bù dú bì shuāng xuě,qí rú chóu lǚ xī。
sì shí wú shī xù,bā yuè zì zhī guī。
chūn sè qǐ xiāng fǎng,zhòng chú hái shí jī。
gù cháo tǎng wèi huǐ,huì bàng zhǔ rén fēi。
注释
- 俦侣:同伴
- 识机:懂得时机
- 傥:倘若
- 傍:靠近
译文
燕子南飞不只为躲避霜雪,更是因为同伴日渐稀少。
四季轮转从不错乱时序,八月一到自然知道归期。
春光岂会特意来相邀,幼燕们也懂得把握时机。
倘若旧日的巢穴还未毁坏,定会绕着旧主人家飞翔。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漂泊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诗中借咏归燕,抒发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和对人世间聚散离合的感慨。
赏析
- 咏物抒怀的巧妙结合
以归燕喻人,寄托思乡之情。这种比兴手法,较之直接抒情更富艺术性,与《孤雁》”谁怜一片影”的孤寂意象相通。 - 自然规律的深刻观察
“四时无失序”的认知,体现自然观照。这种哲理思考,较之单纯写景更显深度,与《春夜喜雨》”润物细无声”的自然体悟相似。 - 人情世故的含蓄表达
“俦侣稀”的暗示,折射人世变迁。这种含蓄表达,较之直白陈述更显余韵,与《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的今昔之感异曲同工。 - 归乡期盼的真挚流露
“傍主飞”的结语,寄托返乡愿望。这种情感表达,较之激烈抒发更显深沉,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欣形成对比。 - 语言风格的简淡自然
“自知归”、”还识机”的平实,”傥未毁”、”会傍飞”的委婉,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简练。
评价
- 元好问评:”‘八月自知归’五字,写尽候鸟天性”(《中州集》)
-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陶渊明《归鸟》恬淡之致”(《艺苑卮言》)
- 清沈德潜论:”结句’傍主飞’,思乡之情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