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其二

杜甫

方丈浑连水,天台总映云。
人间长见画,老去恨空闻。
范蠡舟偏小,王乔鹤不群。
此生随万物,何路出尘氛。

拼音

fāng zhàng hún lián shuǐ,tiān tái zǒng yìng yún。
rén jiān cháng jiàn huà,lǎo qù hèn kōng wén。
fàn lǐ zhōu piān xiǎo,wáng qiáo hè bù qún。
cǐ shēng suí wàn wù,hé lù chū chén fēn。

注释

  1. 方丈:海上仙山
  2. 天台:天台山,道教圣地
  3. 范蠡:春秋越国大夫,功成身退泛舟五湖
  4. 王乔:周灵王太子,传说乘鹤仙去
  5. 尘氛:尘世喧嚣

译文

方丈仙山仿佛连着海水,天台山巅总是映照着云霞。
人世间常见这样的画卷,年老后却遗憾只能耳闻。
范蠡的扁舟显得太小,王乔的仙鹤卓尔不群。
这一生随波逐流如同万物,哪里有路能脱离这尘世纷扰?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在夔州期间。诗人通过观赏山水画,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赏析

  1. 仙山意象的虚实相生
    “方丈连水”与”天台映云”的描写,将画境与想象融合。这种虚实处理,较之单纯写实更富意境,与《望岳》”造化钟神秀”的虚实相生相通。
  2. 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
    “常见画”与”恨空闻”的对照,突显理想与现实差距。这种对比手法,较之平铺直叙更显张力,与《江南逢李龟年》的今昔之感异曲同工。
  3. 历史典故的巧妙化用
    “范蠡舟”与”王乔鹤”的并置,寄托隐逸理想。这种用典方式,较之直接言志更显含蓄,与《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典故运用一脉相承。
  4. 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
    “随万物”与”出尘氛”的矛盾,体现精神困境。这种思想表达,较之单纯抒情更显深度,与《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的生命感慨相似。
  5. 语言风格的简淡深沉
    “浑连水”、”总映云”的简淡,”恨空闻”、”出尘氛”的深沉,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又体现了杜甫晚年的沉郁。

评价

  1. 元好问评:”‘恨空闻’三字,写尽观画遗憾”(《中州集》)
  2. 明王世贞言:”子美此作,得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之思”(《艺苑卮言》)
  3. 清沈德潜论:”结句’出尘氛’,遁世之想见于言外”(《说诗晬语》)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