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拼音
niú yáng xià lái jiǔ,gè yǐ bì chái mén。
fēng yuè zì qīng yè,jiāng shān fēi gù yuán。
shí quán liú àn bì,cǎo lù dī qiū gēn。
tóu bái dēng míng lǐ,hé xū huā jìn fán。
注释
- 花烬:灯花
- 故园:故乡
- 暗壁:幽暗的石壁
- 秋根:草木的根部
译文
牛羊下山已多时,家家户户关闭了柴门。
清风明月自管营造美好夜晚,眼前江山终究不是故乡。
石缝中的泉水在幽暗处流淌,草叶上的露珠滴向秋日的根须。
白发苍苍独对明亮的灯火,何必需要繁多的灯花来点缀。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诗人通过日暮时分的乡村景象,抒发了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情。
赏析
- 乡村黄昏的静谧描写
“牛羊下”、”闭柴门”的细节,展现典型的田园暮色。这种场景刻画,较之宏大叙事更显生活气息,与《羌村三首》的乡村描写一脉相承。 - 思乡之情的含蓄表达
“江山非故园”的对比,道尽漂泊心酸。这种情感抒发,较之直接呼喊更显深沉,与《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情感相通。 - 自然观察的细腻入微
“石泉流暗壁”与”草露滴秋根”的微观描写。这种观察角度,体现杜甫”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功力。 - 生命感悟的深刻呈现
“头白灯明”的自我写照,突显晚景孤独。这种生命意识的流露,与《登高》”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感慨相似。 - 语言风格的简淡深沉
“自清夜”、”非故园”的简练,”何须”二字的淡然,形成独特的晚年诗风。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又饱含杜甫特有的沉郁。
评价
- 宋·刘辰翁:”‘江山非故园’五字,写尽乱离人共通心绪”(《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后四句淡极痛极,非老杜不能道”(《杜臆》)
- 清·沈德潜:”结句’何须’二字,包含多少无可奈何”(《唐诗别裁》)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