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瓶

杜甫

乱后碧井废,时清瑶殿深。
铜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侧想美人意,应非寒甃沉。
蛟龙半缺落,犹得折黄金。

拼音

luàn hòu bì jǐng fèi,shí qīng yáo diàn shēn。
tóng píng wèi shī shuǐ,bǎi zhàng yǒu āi yīn。
cè xiǎng měi rén yì,yīng fēi hán zhòu chén。
jiāo lóng bàn quē luò,yóu dé zhé huáng jīn。

注释

  1. 碧井:华美的水井
  2. 瑶殿:华美的宫殿
  3. 寒甃:冰冷的井壁
  4. 蛟龙:指铜瓶上的龙形装饰
  5. 折黄金:指铜瓶仍有价值

译文

战乱后华美的水井荒废,太平时期宫殿幽深无人。
铜瓶虽未失去盛水的功能,但从百丈深井传来哀鸣。
揣想当年美人的心意,应不是故意沉入冰冷的井中。
瓶上蛟龙纹饰已残缺不全,却仍能折换黄金价值。

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期间。诗人通过咏叹废弃的铜瓶,抒发了对盛唐繁华消逝的感慨。

赏析

  1. 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
    “乱后废”与”时清深”的对照,突显时代变迁。这种历史视角,较之单纯咏物更显深刻,与《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的今昔对比相似。
  2. 咏物抒怀的巧妙结合
    “铜瓶哀音”的拟人化描写,寄托盛衰之慨。这种象征手法,较之直接议论更富艺术性,与《古柏行》的咏物抒怀一脉相承。
  3. 历史想象的合理延伸
    “想美人意”的揣测,赋予铜瓶人文内涵。这种艺术想象,较之客观描述更显生动,体现杜甫”以物观史”的特长。
  4. 价值判断的辩证思考
    “半缺落”与”折黄金”的矛盾统一。这种哲学思考,较之单一评价更显深度,反映杜甫晚年的思想成熟。
  5. 语言风格的含蓄深沉
    “未失水”与”有哀音”的含蓄,”应非”与”犹得”的转折,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体现了杜甫特有的沉郁。

评价

  1. 宋·刘辰翁:”‘百丈哀音’四字,写尽铜瓶身世”(《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2. 明·王嗣奭:”借铜瓶写兴亡,得《黍离》遗意”(《杜臆》)
  3. 清·仇兆鳌:”结句’折黄金’,见老杜物命观”(《杜诗详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