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气接昆仑,涔涔塞雨繁。
羌童看渭水,使客向河源。
烟火军中幕,牛羊岭上村。
所居秋草静,正闭小蓬门。
拼音
yún qì jiē kūn lún,cén cén sāi yǔ fán。
qiāng tóng kàn wèi shuǐ,shǐ kè xiàng hé yuán。
yān huǒ jūn zhōng mù,niú yáng lǐng shàng cūn。
suǒ jū qiū cǎo jìng,zhèng bì xiǎo péng mén。
注释
- 昆仑:昆仑山,此处泛指西部高山
- 涔涔:雨水连绵貌
- 羌童:羌族儿童
- 使客:朝廷使者
- 蓬门:柴门
译文
连绵的云气连接着昆仑山脉,边塞上秋雨绵绵下个不停。
羌族孩童好奇地观望渭水,朝廷使者正奔赴黄河源头。
军营帐幕中升起袅袅炊烟,山岭村落里放牧着牛羊。
我的居所秋草丛生一片寂静,此刻正紧闭着小小柴门。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期间。诗中描绘了秦州边塞的秋雨景象和军民生活,反衬出诗人闭门索居的孤寂。
赏析
- 边塞气象的宏大展现
“云接昆仑”与”塞雨繁”的描写,突显地域特征。这种空间营造,较之局部描写更显雄浑,与《登高》”风急天高”的气象描写相似。 - 军民生活的对比呈现
“军中幕”与”岭上村”的并置,展现边塞全景。这种社会观察,较之单一视角更显深度,体现杜甫”诗史”的广阔视野。 - 个人处境的含蓄反衬
“秋草静”与”闭蓬门”的描写,以闹衬静。这种反衬手法,较之直接抒情更显孤寂,与《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的孤独感相通。 - 语言风格的苍劲简练
“接昆仑”、”塞雨繁”的雄浑,”闭蓬门”的简淡,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边塞诗的雄健,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 结构布局的动静相生
前六句写动态边塞,后二句写静态居所,形成强烈反差。这种结构处理,体现杜甫”咫尺万里”的艺术概括力。
评价
- 宋·刘辰翁:”‘秋草静’三字,写尽避世者心境”(《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后二句不言寂而寂自见,此法最妙”(《杜臆》)
- 清·仇兆鳌:”结句’闭蓬门’,与起句’接昆仑’对看,愈见老杜笔力”(《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