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其十一

杜甫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
黄鹄翅垂雨,苍鹰饥啄泥。
蓟门谁自北,汉将独征西。
不意书生耳,临衰厌鼓鼙。

拼音

xiāo xiāo gǔ sài lěng,mò mò qiū yún dī。
huáng hú chì chuí yǔ,cāng yīng jī zhuó ní。
jì mén shuí zì běi,hàn jiàng dú zhēng xī。
bù yì shū shēng ěr,lín shuāi yàn gǔ pí。

注释

  1. 黄鹄:天鹅
  2. 蓟门:今北京一带,当时被安史叛军占据
  3. 鼓鼙:战鼓,代指战争

译文

萧瑟的古塞秋意寒凉,密布的秋云低垂天际。
天鹅的翅膀被雨水打湿低垂,饥饿的苍鹰啄食着泥土。
蓟门那边可有军队从北而来?只有大唐将领独自西征。
没想到我一介书生之耳,人到暮年竟厌倦了战鼓声。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期间。诗中通过边塞秋景和战事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赏析

  1. 边塞秋景的凄凉刻画
    “古塞冷”与”秋云低”的描写,奠定全诗基调。这种环境渲染,较之直抒胸臆更富感染力,与《登高》”风急天高”的秋景描写相似。
  2. 动物意象的深刻象征
    “垂雨鹄”与”饥啄鹰”的困境,暗喻时局艰难。这种象征手法,较之直接议论更显含蓄,与《孤雁》的孤寂意象一脉相承。
  3. 军事局势的忧患表达
    “谁自北”与”独征西”的质问,突显战略困境。这种军事思考,体现杜甫”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情怀,与《塞芦子》的战略分析相通。
  4. 自我剖白的真实动人
    “书生厌鼓鼙”的坦白,展现思想转变。这种自我剖析,较之早年”致君尧舜”的抱负,更显晚年思想的复杂性。
  5. 语言风格的沉郁顿挫
    “萧萧”、”漠漠”的叠词运用,”垂雨”、”饥啄”的精准动词,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楚辞》的悲慨传统,又饱含杜诗特有的顿挫。

评价

  1. 宋·黄鹤:”‘垂雨”饥啄’四字,写尽乱世生灵困顿”(《补注杜诗》)
  2. 明·王嗣奭:”结句’厌鼓鼙’,非怯战,乃痛战也”(《杜臆》)
  3. 清·杨伦:”后四句渐入悲凉,得《黍离》遗响”(《杜诗镜铨》)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