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拼音
shān tóu nán guō sì,shuǐ hào běi liú quán。
lǎo shù kōng tíng dé,qīng qú yī yì chuán。
qiū huā wēi shí dǐ,wǎn jǐng wò zhōng biān。
fǔ yǎng bēi shēn shì,xī fēng wèi sà rán。
注释
- 南郭寺:秦州城南的寺庙
- 北流泉:泉水名,向北流淌
- 卧钟:倒在地上的古钟
- 飒然:风声
译文
山巅上的南郭古寺,泉水名为北流泉。
古老的树木在空寂的庭院中生长,清澈的渠水闻名整个秦州城。
秋日野花开在险峻的岩石下,黄昏景色映照着倒地的古钟。
俯仰之间悲叹自己的身世,溪边的风仿佛也为之呜咽。
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期间。诗人游览南郭寺,通过古寺景象的描写,抒发了身世飘零的感慨。
赏析
- 古寺景观的层次呈现
从”山头寺”到”北流泉”,从”老树”到”清渠”,构建立体空间。这种景物描写,较之平面写景更富层次感,与《登兖州城楼》的空间处理相似。 - 时间意象的巧妙运用
“秋花”与”晚景”的并置,浓缩生命感悟。这种时间意象,较之单纯写景更显深度,与《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生命意识相通。 - 情感抒发的含蓄深沉
“俯仰悲身世”的直接抒情,因”溪风飒然”而含蓄化。这种情感表达,较之直白宣泄更显艺术性,体现杜甫晚年诗艺的成熟。 - 语言风格的简淡苍劲
“老树”、”清渠”的简淡,”危石底”、”卧钟边”的苍劲,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这种特质,既继承了陶渊明的平淡,又带有杜甫特有的沉郁。 - 结构布局的起承转合
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符合律诗常规。这种章法,较之杜甫其他律诗的创新变化,更显传统功底。
评价
- 宋·刘辰翁:”‘卧钟边’三字,写尽古寺沧桑”(《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 明·王嗣奭:”后二句不悲而悲自见,此法最妙”(《杜臆》)
- 清·仇兆鳌:”结句’飒然’,风亦含悲”(《杜诗详注》)
请登录后查看评论内容